以和菜头风格,将文章重组为1000字,字数约±5%,主题为“从被合并到独立升格为央企:朱华荣带领中国长安实现史诗级逆袭”。
---
每个人的人生都难免碰上“合并重组”——只不过,普通人是七大姑八大姨亲家母,企业则是国资委的铁拳。这一次,主角是长安汽车集团,一个原本在风雨飘摇中差点要被“合并同类项”的老牌车企。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些戏码总得反转,否则别人的小确幸哪来点对比?朱华荣带队,一路从“拖进合并会议室”活生生突围到独立央企,堪称活久见的史诗逆袭。
长安汽车的晋升路说起来没啥技术含量——先说合并,再说重组,最后直接升格。2024年本来国资委打算来场“央企大拉郎配”,三足鼎立变成二龙戏珠,把长安和东风扔一个锅里加点兵装,能煮啥得看天意。高管名单先发,气氛烘托,媒体自带解说词:“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世界级品牌建设。”意思很明确:跟上比亚迪和特斯拉,别掉队。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朱华荣一句“既有策略不变,整合只会添动力”,稳住队伍,还有点凡尔赛意味。就在行业等着架构图落地,官宣突然掉头——不合并了,长安单飞变独立央企。2025年6月5日,东风彻底退出这场“世纪联姻”,兵器装备集团甩出公告说:“汽车业务另立门户,国资委全权负责。”至此,长安从兵装二级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顶格央企,开创央企“史诗逆袭”的经典套路。
说到实力,长安的家底也算亮眼:注册资本200亿,控股117家分子公司,重庆长安35%的股权稳稳在手。它不再只是供人合并的“肉馅”,而是独立登上“国务院央企第100号”牌桌。时至今日,那些官微“换头”、新LOGO刷屏背后的真刀真枪其实才刚上演。
升格不是炫耀学区房,而是真金白银摊开新棋局。长安一边说要搞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一边布局全球,矛头直指东南亚、中东非洲、欧亚等大市场,擂台摆出“五路进军”的模样。而在重庆,两江新区新建的“科学与艺术中心”,砸下14亿,要当原创技术和造型的创新孵化器,科技低碳双管齐下。
往小里说,这种激进不是打鸡血,而是真正把车企当科技公司来玩。长安不满足于当4S店里的螺丝钉,手机化、电池化、智能网联化才是它的下一站。比如,固态电池预计能量密度400Wh/kg,续航拉到1500公里,号称“内卷”得比比亚迪还狠;再比如全新飞行汽车年底试飞,人形机器人预计2028年下线,你再说它墨守成规也没人信了。
营销体系和组织同样升级。从《创新创业计划9.0》到AI大模型,长安给了四个字:系统发力。战略、品牌、人才三头并进,还邀请11家车企与腾讯组产业联盟,争取2026年实现L3级智能驾驶落地。自主可控+产业共融,既要锁住核心技术又想抢跑商业化——这才是央企的正确打开方式。
再看看销售数据,长安下半年还得抓紧追赶“3311目标”:今年135.5万辆总销量、45.2万辆新能源累计,同比涨幅亮眼,但距离年目标还有距离。新能源增长近50%,油车正逐步让位于“插电新贵”,全球市场已成下一个试炼场。旗下阿维塔规划未来五年要造17款车,现在销售已进入25国,今年底打算开进50国、160渠道。风口浪尖,谁都想抢个座位。
当然,亲身经历一场史诗级逆袭,也不是靠一张政令纸就能稳操胜券。长安能否把新央企的“起跑线”变成“优胜线”,比拼的不止创意和胆量,更是执行力和市场嗅觉。朱华荣画下的大饼够大,剩下的则全看能否兑现。
所有旁观者都爱逆袭故事,尤其当“被合并命运”突然反转成“走向世界舞台”。长安汽车的逆袭不是偶然,更不是终点。一场风暴后,长安已和旧日自己告别——谁也不知道,下一站能否点燃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引擎。
——新长安,已上路。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