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三个特点:资金密集、人才密集、产业密集。
造一台车出来,需要先设计好上万个零部件,然后拉到数十亿打造的工厂中进行复杂的安装,然后交税、拉到重金投资的4S店中一台一台卖。
结果就是,车企都是“欠一屁股债”。
不过,在企业中有一个衡量“一屁股债”的指标,叫“负债率”,这个负债率是上市公司允许出现的数据,而且对于汽车这种密集型的产业来说,车企的负债率,都不低。
比如说全球顶级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是丰田,负债率控制在60%左右,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是极其好的数据了。
毕竟丰田的全球销量大、规模效应明显,而且丰田的生产方式很少产生浪费。
负债率超过65%的全球企业有大众、通用、福特,虽然负债率高,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质疑他们“会不会倒闭”。
原因很简单,时间作为最好的朋友,这些企业都已经经过了至少半个世纪的验证,无论是产品性能、产品质量、汽车文化以及用户口碑,这些品牌在全球市场都有上亿的用户正向口碑。
国内车企方面,负债率也是“嘎嘎猛”。
长城、上汽、长安这些头部企业的负债率都在60%以上,比亚迪的负债是77%左右,总得来说一件事儿:
做汽车的,负债率就没有不高的,无非就是“高”和“更高”的区别,也仅此而已。
为什么车企的负债这么高?主要还是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想把钱“存够了”再造车,那基本上都没戏,比如说建个工厂十几个亿,研发一台车10个亿,布局10台车就是50个亿。
加上营销、人才储备、囤货等等,想干成事儿至少得有1000亿资金储备吧,回头来看,哪一家企业都没有这么大的资金储备。
很早之前蔚来的李斌就说过:知道造车花钱,但没想到这么花钱!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负债率越高,就说明车企越“敢干”,干出来成绩就活下去成功了,干不出来成绩就爆雷了。
传统车企,基本上没有爆雷的,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是“刀山火海”滚出来的选手,对资金控制有自己的约束力,比如说福特这样的全球企业,负债率已经超过了85%,也没出啥事儿。
85%什么概念?100块钱里有85块钱都是借的,自己只有15块钱干事儿。
15块钱干100块钱的活儿,福特也活了这么多年,而且也造出来了烈马、野马、猛禽这种强势的车型,国内市场曾经对福特的认可度无比高。
另一家负债率75%左右的车企通用汽车,去年在全球市场的销量依然不少!
国内企业方面,比亚迪的负债率是77%左右,赛力斯是86%左右,奇瑞汽车是92%左右,那又如何?
奇瑞、赛力斯、比亚迪这三家企业去年可以说是中国车市的当红炸子鸡,奇瑞油车、电车、海外市场三条腿稳稳走路,赛力斯更是成为高端市场中的强势参与者,AITO M9秀的BBA头皮发麻。
比亚迪更是在去年完成了400万+销量,一个比一个恐怖。
说白了,这些会玩的车企就是在“主动控制负债率”,让其在可控范围内,用撬动资金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短期内的销量目标。
国内的电动化市场需求、出口需求,无一不需要强大的资金推动,这种资金需求是数千亿级别,没有一家企业能拿出来。
拿不出来就不做了吗?完全不是,有前瞻的企业会使用借贷的方式来完成销量目标,流动起来的资金才有价值,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的负债率都很高。
保证这种负债率稳定的前提,是应该拥有不错的市场口碑、产品实力也要强。
所以退一步来看,国内的奇瑞、AITO、比亚迪,在各自的市场中实力强悍,全球市场方面,福特、通用这些企业同样亮点十足。
没错儿,车企的负债率高了,但我们也得知道,负债率高的前提,是车企拿去研发新车新技术,囤新技术做技术壁垒,养工程师去了,这样的高负债率换来的是良性发展。
所以,这些企业即便是只用30块钱干了100块钱的事儿,但是依然有健康的未来可以运营,毕竟用负债率换技术换市场,也是汽车圈都在做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