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

上海街头,曾遍布着密密麻麻的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如今,不少店铺悄然关门,卷帘门上贴着“暂停营业”或“内部调整”的告示。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近期在黄浦、静安、虹口等多个城区同步出现的闭店潮。店主们面对的不是客流减少,而是一个两难局面:库存的旧国标车不敢卖,符合新标准的车又迟迟不到货。门店开也亏,关也亏,只能选择暂时歇业。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这场闭店潮的背后,是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全面升级。2025年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标志着旧国标时代的终结。新标准在整车重量、防火材料、防篡改技术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整车塑料件占比不得超过5.5%,以降低火灾风险;车辆需具备“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的互认协同功能,防止非法改装;鼓励加装北斗定位和动态监测系统,提升安全预警能力。这些变化旨在从源头遏制电动自行车起火、超速等安全隐患。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然而,政策的刚性落地与市场的柔性过渡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按照规定,2025年12月1日起,所有不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将全面禁止销售。这意味着,此前经销商积压的旧国标车必须在11月30日前清空。但现实是,清库时间被压缩到极致,而消费者对新国标车的接受度尚未建立。许多骑手抱怨新车“速度太慢”“续航不足”“储物空间被砍”,宁愿抢购旧车也不愿尝试新品。一些门店反映,旧车库存原本能卖两个月,如今两周就告急,而新车型却一辆未到。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供应链的滞后。尽管新国标早在2025年9月生效,但主流品牌如九号、小牛等直到11月中旬仍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原因包括生产线改造、阻燃材料采购周期长、北斗模块认证流程复杂等。爱玛、雅迪虽有少量新车上架,但多为基础款,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许多门店仅有展示车,消费者“想买买不到”。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严查非法改装和违规上牌,商家若售出无法上牌的车辆,将面临最高3万元罚款。在“卖了可能被罚,不卖就得关门”的夹缝中,闭店成了无奈之选。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消费者的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割裂。8月以来,上海非机动车上牌量激增,单月突破21万辆,远超往常的12万至14万辆。虹口区玉田路等上牌点日均办理量翻倍,市民纷纷赶在12月1日前为旧车“抢牌照”。这种“末班车”心理推高了旧车价格,也加速了库存消化。但与此同时,新国标车因缺货而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导致部分消费者不得不推迟购车计划。尽管国家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部分城市给予600元补贴,雅迪、绿源等企业也配套推出免息分期,但仍难以填补供需鸿沟。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一些商家为求生存,开始尝试“灰色操作”。将旧车提前登记在公司名下,再以“二手车过户”方式出售,规避禁售令。这种做法虽能短期缓解库存压力,却埋下隐患:消费者买到的是“新车二手牌”,后续保修、保险、上牌权益均可能受限。更有门店暗中提供“解限速”服务,被警方查处。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查处非法改装行为超3.1万起,10名门店负责人被依法处理。监管在收紧,但市场需求与政策节奏的错位,仍在催生灰色空间。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这场闭店潮的影响正在向行业深层蔓延。对中小经销商而言,房租、人工、库存三重压力叠加,部分人可能就此退出市场。对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将面临“无车可买”或“买不到合规车”的尴尬。而从长远看,新国标的实施是大势所趋,它推动行业从“拼价格、拼速度”转向“拼安全、拼质量”。头部企业如雅迪、绿源已宣布完成产线升级,试图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缩小新旧车型价差。

为何上海电动车门店纷纷关门?新政库存车不敢卖-有驾

未来几个月,市场或将迎来短暂阵痛期。若官方不延长销售过渡期或出台库存车返厂改造等纾困措施,闭店现象可能进一步扩散。但这也可能成为行业洗牌的契机——淘汰低质产能,倒逼企业提升产品力与合规意识。对普通市民而言,换车是迟早的事,关键是如何在安全、便利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政策的善意在于守护公共安全,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这份善意不被市场的寒意所冲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