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

全球汽车产业巨变浪潮下,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站在了技术跃迁与全球竞合的关键点位,成为出口“新三样”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如何识变、应变,巩固来之不易的先发优势?

7月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之动力电池主题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场论坛以“识变,应变,巩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优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主流电池企业、整车厂、材料供应商及行业机构的企业代表与专家。各方围绕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标准化建设、国际合规、电池出海等当前业内关注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动力电池产业的“破局与进阶”提供了多元视角。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本次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主持,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为论坛致辞。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组总监徐斌,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电池总成设计高级主管工程师杨洁,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经理崔硕,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研发院院长姜蔚然,中汽新能总经理助理陈超,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品战略规划总经理孙彩亮,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雄辉和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田如辉等业内知名企业代表及专家发表精彩演讲。

杨中平表示,动力电池是实现绿色交通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销量进入TWh时代,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动力电池行业如何主动识别政策法规环境、技术路径、生产工艺等情况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带来的挑战,巩固产业发展的优势,为动力电池市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是本论坛举办的出发点。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

规则博弈,

如何应对标准化与合规挑战

在当前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标准化与合规”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本次论坛上,嘉宾们围绕动力电池标准化、欧盟电池法规、电池护照等议题,探讨了如何应对“规则博弈”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其结构和材料路线也更加多元化。

杨洁认为,如将不同车型的动力电池规格进行统一,好处显而易见,其中最显著就是规模化带来的经济效应,分摊的制造成本也更低。通信协议、接口标准化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发展,助力动力、储能全域的平台化,还可以大大方便退役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投入更少的资源执行政策法规和电池护照等。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

电池总成设计高级主管工程师杨洁

构建动力电池标准化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即设计端标准化、制造端标准化、应用端标准化和回收端标准化。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难,于电池厂而言,主要面临产线损失、不同企业的标准难达共识、由技术保密导致标准化工作缺乏一些必要参数等问题;于整车企业而言,“电池标准化是一个成本最优解,未必是性能上的最优解。”整车需求差异、产品快速迭代、通用化管理不足等情况都会导致标准化难以推进。

考虑现阶段电芯本征结构优劣势和工业成熟度,杨洁认为,圆柱和方形在标准化上具有优势。46毫米的大圆柱电池成为行业在大圆柱电池开发中的尺寸标准共识。

杨洁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模块化策略,希望基于电芯和PACK跨平台兼容,在2027年之后将电芯控制在4种以内,PACK规格种类控制在7种以内,让电芯和PACK复用率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杨洁希望以标准化促进相关国际贸易便利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立足产业发展新常态,通过标准化协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助力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以电动汽车、锂电池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出海进程,成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不仅要突破市场与品牌的瓶颈,还要应对政策和法规的壁垒。

号称严苛程度前所未有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下称《新电池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挑战。

徐斌详解了欧盟《新电池法》等法规的核心要求与影响,并提示了法规实施的关键时间点,包括2025年8月,碳足迹强制声明开始实施,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动力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到2027年,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电池护照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组总监徐斌

梁锐对此则认为,很多人将欧盟电池法规仅视为绿色壁垒。但正像过去几十年证明的一样,我们如果不把它当障碍而当上升阶梯,就能提升水平,这是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

在梁锐看来,电池护照可助力企业竞争力升维。企业要走出去,就要满足欧盟的电池法规、电池护照要求,就要制定好全球化ESG战略,做好碳足迹数据库,标准尽快达到互认,价值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数字化平台、电池护照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平台等。国内对这些工作的要求也十分迫切。

电池护照可以助力企业提升持续出口的业务能力,在研发方面可以用全生命周期数据来加速电池技术迭代和协同创新,并促进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据梁锐介绍,我们现在开发的电池护照涉及15个领域、78个指标,浓缩成五大核心服务:全生命周期电池护照的数据采集,供应链溯源+产品碳核算+企业尽职评估,终端数据的采集与状态评估,型号开发、数据合规评价和电池护照运营。计划2026年在国内先做电池护照运营,积累经验之后再出海。

技术迭代,

电池性能“向上突破”

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本次论坛上,未来电池技术演进、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等成为热议焦点,多家企业代表分享了技术路径与实践经验。

当前,新能源汽车不断加速市场化普及,补能效率及续航里程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

孙彩亮观察到,当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满足大多数出行场景需求,提升能量密度的价值转向降低能耗、减小电池体积、改善驾乘空间。同时,低空经济兴起也需要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无负极/全固态技术是高能量密度的重要解决方案。而叠片是实现超充和高能量密度的最佳解决方案。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战略规划总经理孙彩亮

据孙彩亮介绍,叠片电池具有内阻小、温度分布及电场分布更均匀的独有优势,天然更适合超充;在飞叠热复合支撑下,随着无负极/全固态技术加速落地,电池可实现能量密度500Wh/kg以上。

被行业视为解决安全问题终极方案的固态电池,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目前,半固态电池已在特定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时间表正逐渐清晰。

姜蔚然表示,对企业而言,当前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专注做好现有产品,二是前瞻固态电池未来。“我们认为,行业最终会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形成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等多元并存的格局。”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副总裁、研发院院长姜蔚然

据姜蔚然介绍,孚能科技采取全固态与半固态并行策略,半固态已于2022年量产,对头部企业而言,其成本控制与应用场景选择已非难题。

他预计,全固态电池装车示范将在2026年底至2027年实现,电芯能量密度目标为400Wh/kg以上,但更关键的是实现电池的实用性:其倍率性能、充电能力、循环寿命至少需达到当前液态电池的水平,同时成本可控。预计2027年后,整个行业将更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

针对当前全固态电池面临的技术难点,姜蔚然认为,软包是固态电池的最优封装方式,具有适配性更高、封装更灵活、能量密度更高、寿命更长和成本领先等一系列优势。

相比全固态电池,陈超表示,半固态电池具有高比能、高功率、高安全、技术成熟四大优势,且工艺路线和原材料供应链与传统液态电池高度相似,成熟完备可率先实现产业化应用。全固态电池目前在倍率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有待提升,其中最难的是工艺方面的突破。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中汽新能总经理助理陈超

孙彩亮则指出,全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其生产与工作过程需要施加适当均匀压力,以维持良好的固固颗粒接触,形成连续离子传输通道,而卷绕工艺R角无法施加压力,存在固固界面接触失效问题,叠片则是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的最优解。据他介绍,相比常规全固态电池制备工艺,热复合叠片将转印、模切、叠片、等静压四道工序集成为一道工序,攻克全固态量产重大难关,使全固态电池更具备量产可行性。

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核心在于材料创新与工艺精进。

田如辉从“隔膜”这一关键材料切入,分享了不同技术路线下的隔膜创新。他表示,隔膜是影响电芯安全性能最重要的组件。随着新国标对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锂电池隔膜目前要重点解决热失控和安全问题。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田如辉

虽然隔膜一直在减薄,但在助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田如辉表示,我们的隔膜产品做了很多升级,例如基材上随着厚度的下降,机械强度一直在提升,保证总强度不变。在涂层方面,也从以前4、5μm的涂层厚度,现在下降到星源最薄能做到0.3~0.5μm。在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应用上,星源也有相应方案,包括聚合物、硫化物、卤化物等技术路线均有对应。

应用拓展,

电池需求“场景细分”

技术的迭代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上升、市场正进入需求多元化、竞争差异化阶段,多元技术路线将持续并存。细分市场应用的不断增多、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崛起,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也推动着产品的“定制化创新”。

当前虽然国内汽车市场上存在内卷、同质化、价格战等现象,没有完全展开差异化竞争。但孙彩亮认为,当前只要市场足够大、足够细分,仍然有很多细分市场的潜力可以挖掘。例如,越野车领域开始推进新能源化,蜂巢能源在2024年应时推出了“堡垒越野电池”。

陈超分析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对动力电池的特殊要求,并展示了半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突破。他指出,eVTOL对电池有特殊要求,因为在空中飞行,最大差异化是不允许碎片产生,且对热失控、爆炸等方面的遏制要求极高,而半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放电倍率、安全性、成熟度等方面初步满足eVTOL电池的需求,是当前适配eVTOL应用的主流产品。目前企业的第一代产品——325Wh/kg半固态电池满足吨级eVTOL各项工况需求,已批量出货。第二代产品为350Wh/kg 5C半固态电池,适用于复合翼、多旋翼、倾转翼机型,还有适用于复合翼机型的370Wh/kg 3C半固态电池、400Wh/kg 2C半固态电池等一系列迭代产品。

展望未来,姜蔚然指出,固态电池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eVTOL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移动体领域,远期体量巨大。他特别提到,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预期很大。目前人形机器人有三大应用场景,其中工业场景应用最早,特种领域溢价最高,民生场景规模最大。

近期,孚能科技推出了几款固态电池产品,其中第二代eVTOL半固态电池方案兼顾快充、起降与长循环寿命等优势,电芯能量密度达320Wh/kg,快充时间缩短至15分钟,飞行循环超10000次,现已正式交付;针对人形机器人的全固态电池也将在2025年交付。

“目前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仍处于产业化拐点前夕,但随着市场发展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这两个领域值得期待。”姜蔚然如是表示。

在应用模式上,崔硕展示了从A0级到B级车、MPV、商用车等多款巧克力换电应用车型,并介绍了“换电模式”在乘用车与重卡领域的落地。以“重庆模式”为例,2025年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将建成50多座,覆盖9大核心区域。通过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协同发力,将新能源换电汽车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日常生活,努力实现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从生产端到使用端的良性循环。崔硕呼吁,换电产业的发展,需政策扶持,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大换电补贴力度及保持补贴持续性;高速公路、国道土地、电力资源等能多向重卡换电倾斜。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经理崔硕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动力电池行业正与各方携手,积极识变、应变,共同巩固产业优势,推动中国电池产业行稳致远,为全球绿色交通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相关报道:

大会论坛:提质向未来,共谋汽车合作共赢之道

技术领袖峰会:解耦、进化、共生,破解汽车产业技术新难题

主题论坛一:坚守长期主义,共创全球品牌

主题论坛二:以责任为轴 重构汽车产业投资新生态

主题论坛三:如何厚植人才沃土,赋能汽车产业发展?

主题论坛四:能源变革育新机,醇氢电动拓远程

主题论坛五:车企跨国经营路径再定义

主题论坛六: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

主题论坛七:AI解锁未来出行新生态

主题论坛八:智数赋能,“智”检之道——汽车测试技术重构产业发展新范式

「深度报道」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有驾

图片:中国汽车论坛

文章:中国汽车论坛

排版:中国汽车论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