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上学时班里有个哥们,闷头闷脑,不声不响,成绩中上,但从不是焦点。
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大家还在吹嘘自己新换的帕萨特,这哥们开着一辆你叫不上名字但一看就很贵的电车来了,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公司刚上市。
所有人都懵了,感觉自己这些年活在了另一个次元。
奇瑞,就是汽车圈里的那个闷骚同学。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还在鼓捣他那些出口到亚非拉的燃油车时,他一声不吭地在港交所敲了个钟,创下2025年车企IPO的最大规模。
这事儿魔幻在哪?魔幻在于,这个所谓的“新故事”,主角已经准备了整整21年。
21年,抗战都打完两轮了,奇瑞的IPO之路,堪比一部玄奘西行,路上遇到的不是妖精,是各种“股东劫”和“政策难”。
所以,这次上市,你以为是尹同跃的胜利V手势?
别闹了,这根本不是庆功宴,这是奇瑞给自己办的“成人礼”,或者说,是交了巨额学费后,终于拿到了下一场血腥“大逃杀”的入场券。
故事的核心,从来不是什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鸡汤,而是一个关于“再不上车,车门就要焊死”的现实主义恐怖片。
1
我们先来掰扯一个核心问题:奇瑞这么多年,业绩不差,出口猛如虎,常年稳坐自主品牌出口一哥的宝座,为啥非得现在上市?就为了一个名分?
开什么玩笑,成年人的世界里,名分是最不值钱的东西,里子才是。
奇瑞过去21年上不了市,原因写在招股书里都嫌太长,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家里人太多,意见不统一。
2004年第一次冲锋,就死于“股权结构复杂”。这词儿翻译过来就是,想给公司拍板做决定,得先拉个几百人的微信群,然后吵上三天三夜。
这21年里,奇瑞的IPO计划就像试图组装一台宜家的顶级书柜,说明书是瑞典语写的,而你身边围着两百多个亲戚,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拼装方法才是唯一真理。
结果就是,眼看着隔壁老王家的小米、蔚来、理想,拿着资本市场的钱,又是盖楼又是买地,又是搞发布会又是请明星,奇瑞只能在家里数着卖车的钢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这种日子能不能过?能。
你看奇瑞的财报,简直是汽车界的一股清流。2022年到2024年,营收从九百多亿干到近两千七百亿,利润也翻了一倍多。在新能源车企普遍把亏损当成一种商业模式的今天,奇瑞这种能自己造血的公司,简直是熊猫中的熊猫。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大人。
现在的汽车行业,已经不是那个造好发动机和变速箱就能躺着数钱的年代了。
这是一场关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军备竞赛。你的对手不再是大众丰田,而是特斯拉、比亚迪,甚至华为和小米这种不讲武德的跨界玩家。
在这场牌局里,技术研发就像赌桌上的筹码,钱不够,你连看底牌的资格都没有。
别人的财报,是体检报告,虽然P得跟写真一样,但好歹各项指标都在。而很多新势力的财报,就像网红的自拍,全靠VC爸爸的美颜滤镜在硬撑。
奇瑞呢?奇瑞的财报像一个功力深厚的武林高手,内功扎实(盈利能力强),拳脚也还行(销量不错),但就是兵器库里缺了一把激光剑(顶尖智能技术)。
所以你问奇瑞为什么非要上市?
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短期内不会,但长期一定会被温水煮青蛙。当别人都在用AI大模型自动驾驶的时候,你还在宣传你的发动机热效率,这就像在别人讨论星际穿越的时候,你还在骄傲自己新买了一匹汗血宝马。
不是马不好,是赛道没了。
这次IPO拿到的91亿,不是用来发奖金吃龙虾的。这是奇瑞砸锅卖铁凑出来的,用来支付下一场战争的“军火费”。
2
我们再来看看这笔钱怎么花,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招股书写得明明白白,60%的钱,一个子不留,全部砸向研发。
35%研发新车,25%研发下一代技术。
翻译一下就是:过去欠的债,现在要加倍还。
过去几年,奇瑞的研发费用率在3%-4%之间徘徊。这个数字本身不低,但你得看跟谁比。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率已经逼近8%。
这不是说奇瑞不努力,而是地主家也没余粮。没上市,就意味着没有资本市场的“输血管道”,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卖车赚回来的辛苦钱,自然得省着点花。
现在,这91亿港元到账了,就像给一个饿了三天的壮汉,直接端上来一盆红烧肉。
那叫一个“快种快收”。
这笔钱会砸向哪里?电动化和智能化,用脚指头想都知道。
鲲鹏超能电混、全固态电池、猎鹰智驾……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过去可能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宝贝,现在,它们必须被快速武装到每一辆新车上,变成市场上的刺刀。
短句三连来了:
钱是弹药。
技术是武器。
市场是战场。
你觉得奇瑞花几十亿搞研发是为了情怀吗?
是为了活下去,我的朋友。这笔钱就是奇瑞的“技术补课费”,补的还是最要命的主科。
在这场新能源的牌局里,利益相关方犬牙交错。
对于【奇瑞】来说,这是续命钱。对于【芜湖市政府】这个大股东来说,这是地方产业升级的希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在疯狂的赌局里,难得找到的一个会自己做饭还能打架的选手。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一个本来以为已经上岸的老大哥,突然换上潜水装备,又跳回了深海区,准备跟大白鲨们抢食吃。
这就有意思了,本来以为是菜鸡互啄,结果发现一个王者回来炸鱼了。
3
那么,拿了钱,补了课,奇瑞就能高枕无忧,拳打比亚迪,脚踢特斯拉了吗?
想太多了。IPO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甚至只是拿到了出发的资格。
奇瑞现在面临的问题,比21年前更复杂。
第一个问题,是“多品牌内耗”。
奇瑞、星途、捷途、智界、iCAR,听着兵强马壮,但实际上,在新能源领域,奇瑞还没有一款像比亚迪秦PLUS或者问界M7那样,能一个人打一个军的现象级爆款。
兵力分散,导致拳头攥不紧。这就像你有五把不错的匕首,但对手手里是一把加特林。在需要集中火力猛攻的时候,分散的兵力反而是一种劣势。
第二个问题,是“智能化转身”。
过去奇瑞是典型的“理工男”,信奉全栈自研,什么都要自己搞。这在燃油车时代是优势,但在智能车时代,就容易变成一种拖累。
因为智能化这东西,迭代太快了,等你辛辛苦苦自研出来,风口都变成龙卷风飞走了。
现在奇瑞学聪明了,成立智能化中心,整合资源,优先量产。这思路是对的,从“我要造出全世界最好的锤子”,变成了“我需要最快地钉钉子,谁的锤子好用我就用谁的”。
尤其是和华为搞的智界,更是被提到了战略高度。这相当于一个武林高手,突然想明白了,自己练内功的同时,决定去军火库批发点手榴弹来用。
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华为很强,奇瑞也很强,但两个强者怎么融合,怎么1+1>2,这需要时间去磨合。
所以,你看。
上市拿钱,解决了“弹药”问题。
战略调整,解决了“战术”问题。
但最终能不能打赢,还要看“执行”和“运气”。过去靠着出口和扎实技术取得的成功,多少有点瞎积薄发的意思。而未来,则需要精准的战略规划和快速的市场反应。
这场战争,奇瑞只是刚刚从新手村出来,穿上了一身还不错的装备。
但外面的世界,早已是神仙打架,妖魔横行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