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的秦 L DM-i 落地才 12 万,居然标配了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这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10 月下旬,武汉车主陈先生的购车体验,成为比亚迪 “技术普惠” 战略的生动注脚。中汽协与懂车帝联合发布的 2025 年 9 月中国汽车企业排行榜显示,比亚迪以 39.63 万辆的零售销量、17.6% 的市场份额蝉联榜首,其在新能源领域 34.5% 的市占率更是远超行业总和,持续改写中国车市竞争规则。
榜单解析:比亚迪领跑 “四强并立” 新格局
9 月车企总销量排行榜呈现 “自主主导、新能领跑” 的鲜明特征。比亚迪虽同比微降 5.5%,但 39.63 万辆的规模仍将第二名吉利汽车(27.31 万辆)甩开 12 万辆以上,相当于长安汽车(26.6 万辆)与长城汽车(13.36 万辆)的销量总和。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份额的悬殊差距:比亚迪 17.6% 的占比虽略低于上汽集团的 19.5%,但上汽的 44 万辆销量中包含大量合资品牌贡献,而比亚迪 90% 以上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含金量显著更高。
新能源细分赛道的垄断性优势更为突出。在 9 月新能源车企销量榜中,比亚迪以 35.6 万辆的成绩独占 34.5% 的市场份额,相当于吉利新能源(16.52 万辆)、奇瑞新能源(9.16 万辆)、零跑汽车(6.67 万辆)三者之和。插混领域的统治力更是堪称 “断层式领先”,凭借第五代 DM 技术构建的壁垒,比亚迪以 51.2% 的市占率垄断半壁市场,其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等主力车型月销均破 3 万辆,单一车型销量就超过多数新势力品牌的全系表现。
传统合资品牌则加速边缘化。一汽 - 大众以 14.64 万辆排名第六,但新能源车型仅占比不足 15%;上汽大众未进入前十,其主力燃油车型终端优惠幅度普遍达 3-4 万元仍难挽颓势。“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优势正在瓦解,新能源转型又滞后于自主车企,中间地带被比亚迪等品牌精准抢占。”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道。
比亚迪领跑密码:技术下放与全矩阵覆盖
在比亚迪深圳总部的技术展厅内,“天神之眼” 智能驾驶系统的演示屏前围满了参观者。这套曾搭载于百万级仰望车型的高阶智驾技术,如今已下放至 10 万元级的秦 L DM-i 车型,使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激光雷达标配的车企。截至 9 月,搭载该系统的车型累计销量突破 120 万辆,直接推动中国汽车智驾渗透率提升 3 个百分点。
技术普惠背后是深厚的研发积淀。第五代 DM 插混技术将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 44.5%,配合 EHS 电混系统,使宋 PLUS DM-i 实现 3.9L/100km 亏电油耗与 1500km 综合续航的双重突破。这种 “低油耗 + 长续航” 的组合拳,让比亚迪插混车型成功分流 15% 的燃油家轿用户,成为其垄断市场的核心武器。与此同时,刀片电池的安全性优势持续释放,在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统计中,比亚迪车型事故率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62%。
全价格带产品矩阵形成有效护城河。王朝系列坚守 10-20 万元主流市场,秦 PLUS DM-i 月销 2.88 万辆稳居插混轿车榜首;海洋网以海狮 06 等车型主攻年轻群体,9 月销量 1.77 万辆同比增长 48%;腾势与方程豹品牌则向上突破 30 万元以上市场,合计贡献销量 3.65 万辆,成功填补高端市场空白。这种 “全价位覆盖 + 精准定位” 的策略,使比亚迪在 10-35 万元核心价格带的市占率高达 28.7%。
行业竞逐:自主阵营的差异化突围
面对比亚迪的强势领跑,其他自主品牌纷纷开辟差异化赛道,形成 “一超多强” 的竞争格局。吉利汽车以 27.31 万辆排名第二,其新能源渗透率飙升至 60.5%,银河系列单月贡献 12.09 万辆,同比暴增 131%,成为抗衡比亚迪的重要力量。“我们通过‘油电同平台’技术降低成本,银河 L7 的插混系统综合效率已接近比亚迪水平。” 吉利汽车 CEO 淦家阅表示。
奇瑞汽车则凭借出口优势异军突起,以 28.05 万辆位列第四,单月出口 13.76 万辆同比增长 26.2%,连续五个月突破 10 万辆大关。其 iCAR 品牌海外销量占比超 30%,在东南亚市场的插混车型市占率已达 18%,成为自主车企国际化的标杆。上汽集团虽以 44 万辆销量位居总榜第一,但自主品牌贡献 29 万辆,新能源销量 19 万辆,智己汽车等新品牌正逐步摆脱对合资板块的依赖。
新势力阵营在细分市场持续发力。零跑汽车以 6.67 万辆跻身新能源第五,C10 车型以 15 万级价格带的性价比优势成为中型 SUV 销冠;小米汽车销量突破 4 万辆,SU7 车型凭借智能化配置在 20 万级市场快速起量;华为鸿蒙智行旗下问界 M8 销量 1.43 万辆,依托高阶智驾技术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新势力的突围证明,在智能化、场景化等细分领域,仍有挑战比亚迪的机会。”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
市场重构:能源类型与区域消费的深刻变革
9 月榜单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能源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燃油车虽仍占 51.1% 的市场份额,但新能源车型合计占比已达 48.9%,其中纯电 30.2%、插混 13.7%、增程式 4.9%,形成 “四强并立” 的全新格局。这种转变在区域市场呈现显著差异:北方市场因冬季续航问题,插混车型占比达 18.2%,较南方高出 6.5 个百分点;长三角、珠三角等充电设施密集地区,纯电渗透率已突破 35%。
价格带的能源分化更为明显。10 万元以下市场仍由燃油车主导(占比 82.3%),日产轩逸、大众朗逸等车型通过价格下探维持生存;20-35 万元中高端市场成为新能源主战场,插混与增程式合计占比达 41.7%;35 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比亚迪仰望、问界 M9 等车型以 “智能 + 豪华” 组合,倒逼 BBA 纯电车型降价 30% 清库存。
出口市场的增长动能同样强劲。9 月全国汽车出口 65.2 万辆同比增长 21%,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22.2 万辆同比激增 1 倍,1-9 月累计出口 175.8 万辆同比增长 89.4%。比亚迪虽未单独披露出口数据,但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其在德国、法国的纯电车型市占率已分别达 5.2% 和 4.7%,成为中国车企 “出海” 的代表。
挑战与展望:领跑者的隐忧与行业未来
尽管比亚迪的领跑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行业竞争已进入深水区。9 月比亚迪销量同比微降 5.5%,新能源销量下降 8.6%,显示出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吉利、奇瑞等对手的新能源增速均超 50%,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入局更让智能化竞争白热化。
技术迭代速度成为关键变量。比亚迪正加速布局 800V 高压快充技术,计划 2026 年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500 公里”;吉利联合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华为的 ADS 3.0 智驾系统即将落地。“下一轮竞争将是‘三电技术 + 智能生态’的综合比拼,单一优势难以持久。” 崔东树警告道。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信证券预测,2026 年中国汽车市场 CR5 有望突破 60%,比亚迪有望将新能源市占率提升至 40% 以上。“比亚迪的领跑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引领’转型的缩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表示。
夜幕下的比亚迪西安工厂,搭载 “天神之眼” 系统的秦 L DM-i 正陆续驶下生产线,即将发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从 39.63 万辆的月度销量到 51.2% 的插混垄断,从技术下放的普惠革命到全球化的市场突围,比亚迪用数据重新定义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边界。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差异化赛道上实现突破,中国汽车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 这场由比亚迪引领的产业变革,终将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