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个离谱的事。
加拿大一个身价几千万美元的老板,托人从中国偷偷运了辆粉色小刀电瓶车,报关时混在一堆无关产品里蒙混过关。
一个月后,这人戴着头盔,在温哥华街头把小电驴骑出了赛车的感觉,还让摄影师拍视频发回来“炫耀”。
评论区有人笑:“这哪是骑电瓶车,分明是偷尝禁果。”
但细想下特颠覆认知——我们街头随处可见的小电驴,在发达国家居然成了“奢侈品”和“违禁品”的结合体。
总有人说“国外不骑是因为穷人才骑”,可事实是:他们不是不想要,是真的太难搞了。
不是不喜欢,是想骑真得“过五关斩六将”
有个瑞典华人说过件事。
她在瑞典想买辆小牛电瓶车,一看当地价格:同款配置,国内5000块,瑞典卖2万多,还没现货。
最后她算笔账:国内买高配,花5000,海运+关税再花5000,总共1万,比在当地买省一半多。
“就算骑坏了都值。”她今年6月专门回国,真把车运过去了。
这不是个例。
有个德国客户在上海工作时买了辆电瓶车,觉得太方便,回国时直接运回去。结果上路没几天被交警拦了——德国交警也不知道这玩意儿该算啥,反正就是不让骑,最后只能放家里当摆设。
还有个法国女孩,上午收到朋友送的自行车,下午就被偷了。有人在评论区补刀:“这要是换成电瓶车,估计撑不过两小时。”
你看,发达国家不是不爱电瓶车,是条条框框太多:
要么是价格离谱(国内1000块能拿下的基础款,国外动辄3000美元起);要么是治安拉垮(电瓶车、自行车丢得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要么是政策模糊(交警都不知道该咋管)。
就像澳洲留学生做的报告里说的:“我们本来想把中国共享单车模式搬过去,结果老外一句话怼懵了——‘没自行车道,骑出去分分钟被车创死,郊区还可能被袋鼠撞’。”
反观咱们这边,楼下修车铺30块能换个胎,小区门口就能充电,就算在三线小城,骑个电驴半小时也能从城东蹿到城西。
不是他们不骑,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在他们那儿是真的奢侈品。
被嘲笑“穷才骑电瓶车”?看看战场和价格单
总有人阴阳怪气:“国内满大街电瓶车,还不是因为穷?”
这话要是被俄乌战场上的士兵听见,估计得笑出声。
前段时间有消息说,雅迪、爱玛的电瓶车成了前线“神器”。
价格便宜(比摩托车省一半多),载重能扛得动弹药,解除限速后能飙到50迈,关键是噪音小、红外特征低,不容易被敌方发现。
“士兵用命选的交通工具,总不能说他们‘穷’吧?”
再看价格单更打脸。
国内淘宝上,最便宜的电瓶车不到1000块,长续航的也就3000多。
但在台湾,同款电瓶车卖8000块;在美国,雅迪起步价3000美元(差不多2万多人民币);在德国,小牛电瓶车标价好几千欧元,照样被抢着买。
有个英语培训班的8个外教,刚来的时候不是走路就是滑滑板,最多骑个山地车。结果不到一年,全换成了小电驴。
“充电方便,比开车堵在路上强,还不用怕被偷(相对他们国家来说)。”
说白了,电瓶车在国内普及,根本不是“穷”,是性价比和实用性堆出来的优势。
你想想,早高峰堵在路上时,电瓶车能钻缝;买菜接娃时,车筐能塞下一堆东西;晚上回家,插上电就能充,电费比油钱便宜到忽略不计。
这种“把实用性拉满”的发明,凭啥被嘲笑?
我们习以为常的,可能是别人羡慕的“顶配生活”
有个细节特戳人。
一个在华十几年的外教,本来天天骑电瓶车上下班,突然换成了自行车。问他为啥,他说:“电瓶被偷了。”
评论区有人补了句:“这在国外都不算新闻——我朋友在法国,新买的电瓶车锁了3把锁,一夜之间连车带锁全没了。”
对比之下,国内的电瓶车能满大街跑,靠的从来不是单一优势:
供应链成熟到把价格打下来(1000块能买辆能跑50公里的车);
基础设施到位(小区、路边随处能充电,自行车道基本覆盖);
治安相对靠谱(虽然也有偷电瓶的,但比国外“整车消失”强多了)。
就像那个送法国女孩自行车的网友说的:“别总把别人的生活代入自己的认知。”
发达国家有他们的汽车文化,我们有我们的电瓶车自由。
没必要用“骑什么车”来分高低——毕竟,能让普通人轻松解决出行问题的,就是好发明。
最后想问问你:
你觉得国内电瓶车最方便的瞬间是啥?是下雨时能钻小巷,还是充电只要几块钱?
评论区聊聊,我抽3个人送电瓶车防雨罩。
顺便转发给那些说“穷才骑电瓶车”的人,让他们看看:
这不是穷,是我们把日子过明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