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日产技术加持的合资自主品牌,一个是全球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质量对决结果出人意料。
“提车后仅行驶100多公里,发动机就出现间歇性撞击声,真后悔买了这车。”一位启辰大V车主在网络上的吐槽,道出了部分消费者的无奈。而另一边,浙江台州的帝豪车主张先生家族三代购入7辆吉利帝豪,两辆老车累计行驶超30万公里仍车况良好。
一、质量排名的现实反差
表面上看,启辰作为东风与日产的合资自主品牌,理应具备先天优势。一份网络流传的质量榜单显示,启辰稳坐榜首,吉利位居第七。这种认知让不少消费者认为:“启辰毕竟是日产的底子,质量肯定更好。”
权威数据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J.D.Pow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启辰以254个PP100(每百辆车问题数)的成绩在自主品牌中垫底,成为故障率最高的品牌;而吉利则以204个PP100位居第二,远优于216个PP100的行业平均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质量网2024年数据显示,吉利PP100已降至98,超越了日产的105。这一数据彻底打破了“合资技术一定优于国产”的固有认知。
二、技术基因对决:日产遗产vs沃尔沃标准
启辰:光环下的隐忧
启辰的核心卖点在于共享日产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和品控体系。这一优势在早期产品中获得了一定认可,如部分车主反映其电子系统故障率较低。
技术传承的深度存疑。以热销车型启辰大V为例,其发动机实际采购自沈阳三菱,变速箱来自上汽集团,并非纯正日产血统。这种“混搭”模式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加。
2025年1月,一位启辰D60EV车主投诉:仪表频繁提示驱动电机故障,车辆多次瘫痪无法行驶,4S店却查不出原因,只能通过断电重启暂时解决。该车还存在慢充故障和续航严重虚标问题——标称420公里续航,实际仅能行驶200多公里。
吉利:安全基因的蜕变
吉利则走出了一条技术反哺的进阶之路。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投入120亿元打造CMA超级母体架构,车身采用1600MPa热成型钢比例达24%,远超同级日系车型的780MPa。
- 安全性能突破:星瑞L在中保研64km/h碰撞测试中实现A柱零变形,星越L在C-NCAP获五星+评级,40%偏置碰撞后生存空间达1050mm(行业平均980mm)
- 极端环境验证:极氪009完成全球首次-40℃固态电池测试,CTP电池包通过枪击测试,热失控蔓延时间达40分钟(国标仅要求5分钟)
- 软件质量里程碑:2025年6月,吉利成为全球首个获得软件质量体系“3A”认证的车企,涵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全维度标准
三、用户真实体验:故障率与耐久性对比
启辰的痛点集中
从车主投诉案例可见,启辰的质量问题呈现高频、低龄化特征:
- 新车一个月内发动机故障灯亮起,多次维修无法解决
- 行驶5100公里时车轮抱死、自动变档
- 三个月新车在高速行驶中自动跳入N挡
- 中控屏幕在行驶数百公里后出现黑屏失效
这些问题指向核心部件匹配和电子系统稳定性的缺陷。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投诉网2025年1月的案例显示,针对启辰的投诉遭遇厂商冷处理,最终将其送上当月黑榜。
吉利的耐久性突破
吉利则展现出长周期使用的可靠性:
- 一台行驶8万公里的帝豪L雷神混动拆解显示:发动机积碳厚度仅0.3mm(同里程大众EA211约0.8mm);PHEV电池容量保持率82.7%,优于比亚迪DM-i的79.1%
- 雷神混动系统实测5年电池衰减<15%
- 杭州网约车司机反馈:3年行驶18万公里的帝豪GL,表显油耗仅从6.2L增至6.8L,变速箱从未报障
帝豪家族400万销量的背书,印证了市场对其质量的认可。
四、售后服务的分水岭
质量较量不只关乎产品本身,更体现在问题发生后的应对。J.D. Power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启辰产品质量得分较高,但售后服务满意度明显落后于吉利。
- 吉利建立行业首个“用户数据反哺研发”体系,通过300万辆联网车辆实时数据预警潜在故障点
- 启辰虽部分共享日产售后网络,但服务响应效率参差不齐,汽车投诉网黑榜案例显示,有投诉超过三周未获厂商回应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当车辆出现故障时,吉利的5年/60万公里营运车质保政策(电池衰减至70%免费换新)让网约车司机吃下定心丸,而启辰车主却可能面临“查不出原因”的维修困境。
结论:谁的质量更好?
吉利已在质量竞赛中明显领先。西安黑灯工厂95%的自动化率保障了±0.2mm焊接精度;中汽中心数据显示吉利以1562项安全专利位列中国车企第一;J.D. Power故障率数据超越日产——这些硬指标重塑了中国汽车质量标准。
反观启辰,虽有日产光环加持,但核心技术把控不足,故障率居高不下,尤其新能源车型频发的电机故障和续航虚标问题,暴露了其品控体系的短板。
德国媒体《Auto Bild》见证极氪009北极圈测试后感叹:“中国制造,正在定义新标准。”
当吉利用CMA架构铸就“公路坦克”,用雷神混动打破“国产车不耐用”的偏见时,答案已然清晰:真正的质量不是品牌背书的光环,而是对核心技术的死磕与对用户承诺的坚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