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在的增程式电动车市场变化,有点想跟你唠唠我的观察和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体会。别看2025年国内乘用车卖得挺火,啥1925万辆,同比增长7.9%,听着挺nice。但细节里头,那纯电和增程的故事,不完全是齐头并进。
先说说数字:10月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降了7.7%。你可能会问,咋回事?我自己心里其实挺纠结。一边是纯电动车销量猛涨了20%,哪怕我不是纯电的死忠粉,也得承认电池技术和充电桩日益完善让人安心多了;另一边增程式这边,好像地位打了折扣。但别急着判死刑,市场上主打增程车的品牌阵营依旧挺活跃:问界、理想、阿维塔、岚图、深蓝还有零跑,个个摩拳擦掌。这阵营里,问界M7突然杀出来月销破1.5万辆,刷新了我之前对增程市场的理解。
这里面有一个蛮有趣的点。问界跟华为绑得死死的,智能化优势明显。我翻了下去年做的笔记,问界M7用的是华为的巨鲸电池平台,还有那个智能静音节能增程技术,说白了就是发动机增程器一开,几乎没噪音,油耗和电耗也降了不少,综合续航涨到惊人的1625公里(当然这数字得打个不确定的标签,实操肯定差点)。相比同级别插电混动,增程车结构简单:发动机+电瓶,别说了,变速箱都省了!这帮新势力车企其实不敢轻易造插电混动车,技术维度就比增程复杂多了,何况价格通常还比增程高,消费者面前多了不少纠结。
聊到这儿,你会不会好奇,这增程车还算新能源的主战场吗?我觉得,它不像纯电动车那样广泛普及,反倒更像是一辆有点狭义专业的战车。纯电车越来越多,加上充电桩满街,续航300公里那档子事,很多人能接受;增程虽然长续航诱人,但更像长途出差、专业越野、或者高端豪华的专属玩家。这分布有点像我前阵子跟修理厂老板聊的,他说:现在纯电车型咱修起来方便,零部件模块化,客户用车成本也更透明;增程车的‘发动机-电池’组合看着简单,维修流程背后可复杂得多,关键大配件贵,保养没那么便宜。
我还琢磨,增程车市场是不是被消费者心理割裂了?多数人买车追求纯电那种绿色环保和科技感,增程电反倒成了折中的妥协甚至过渡方案。我也自我修正一下,这种说法有点大。毕竟增程技术产品今年爆发式焕新,厂家把续航和智能化放大招,消费场景越来越针对性,说明它在慢慢由全域过渡转向深度场景化的稳扎稳打。换句话说,它的市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越牢固。
这里插一句,我一位做渠道的朋友前几天跟我说,问界M7因为外观设计统一家族风格,给人科技感和豪华感强烈,对体验感的加成超出预期,销售爆发也跟这脱不了关系。一个车某个细节设计对销量影响这么大,你会不会好奇,还有哪些被忽略的小细节会影响市场走向?
说实话,市场上新势力车企虽然打得火热,但在安全性上,我个人觉得他们不如像奇瑞、长城、吉利这些老牌子稳。没细想过,可能是因为老牌企业在供应链和研发体系上更成熟,安全实验环节更加扎实。如果单比这一点,增程车还得在安全上多花点心思,毕竟加了发动机那块配件,安全隐患没法全算纯电的环保优势能遮盖。
顺带跑个题,我一直想知道,增程车百公里成本跟纯电对比到底啥水平?粗算下来,油费加维护费差距挺明显——尤其是稳定后,增程车油耗虽然低于传统燃油车,但还是没达到纯电零油费的那种爽。虽然厂家宣传啥节能节约,但实际养车体验经常让人翻白眼,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
10月自主品牌市场占比68.7%,这数字背后透露出国内汽车行业从供应链、渠道布局到研发快速响应的能力引擎在全力推动本土车企崛起。这种势头你看着顺眼吗?我倒是纳闷,未来增程电是否会被纯电完全替代?纯电未来一定,是不是意味着增程模式必然会被边缘化?或者,它会在某些专用场景里活得更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同一价位的理想L6和问界M7,虽然价格相仿,但理想在智能驾驶辅助和内部空间利用上明显有优势;不过问界的纯电续航和长途表现更抢眼。是不是说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分散,没有一款车是万能的解答?所以到底谁能笑到还是个悬念。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人会说,这车市场不就赶个潮流,技术再先进,体验才是王道?我同意,但体验本身又是个复合概念,谁能说清楚用户对续航、智能还是价格的权重到底多少?实际买家心里藏着十万个为什么。
所以,你还会考虑买增程车吗?还是下一辆车一步到位直接冲纯电?换句话说,面对纯电和增程这对兄弟,你心里会衡量啥?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