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曾是城市的“老大”
那会儿开车的司机,妥妥的金饭碗,真是不怕吃穿不愁 说起以前在我们城市
公交车那是真的火得不得了
不管是上班、上学、买菜,基本上都得靠它
一到早上高峰期,那车站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大家都争着上车
记得我小时候,公交站排队那叫一个长,随便一站就能站成一条长龙,车子一到,哗啦啦的人蜂拥而上
那会儿开公交的司机,工作挺稳的,收入不错
很多人都想挤进去这行,觉得那是“铁饭碗”,拿着稳定工资
还记得我家邻居阿叔,干了十几年公交司机,工资每月都很准时,过年还能领个大红包
那时候,公交司机的日子,有点像城里人眼里的“铁公鸡”
当下公交司机的日子,真是苦哈哈的,亏得一塌糊涂,连个好点的活都难找 可这几年
事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知道的,城市发展快了,交通工具也多了
公交车逐渐失去了“霸主”地位
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苏州公交集团收入才2.28亿块
可是成本竟然飙到了28.72亿
政府还得掏钱补贴,结果还是亏了差不多五百万
成都那边,收入11.23亿,亏了1.08亿
全中国的公交行业一年亏掉的钱,都破了2000亿大关,越亏越多
真是就像个“无底洞”一样
你瞧瞧,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第一茬,客流量大不如前
自从2015年起,全国公交日均客流就开始逐年下降
这还算好的,到了2022年,公交的人次就只剩三个半百亿人次了,跟2014年的781亿人次比起来
2023年还在跌,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交客运量才194亿人次,北京的地面公交
以前早高峰那会儿,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人多得不得了
车里空空荡荡,座位都没人坐了
票价收入根本扛不住成本,每公里跑要5块多,票款才3块多
跑得越快越多,亏的越厉害
政府补贴的钱也在变少,曾经全靠财政兜底
当下财政也“紧巴巴”的
有个例子,西安2024年的补贴比去年少了15%,蒲城从2016年的247万,掉到2021年的不到10万
另外,成本还在“蹭蹭”涨,新能源公交车一台都要几十万,电池还得每次18万,油价和电价忽高忽低
更别说人工成本了,占了总支出的60%以上,工资、保险、培训啥的,少了客流反而还得加班加点,工资照发
公司财务账一摞摞,管理人员看着都皱眉头
一、竞争变得激烈,私家车、网约车、小电车都抢了市场
说起这个竞争,真是“厉害,这个事儿
高铁网2024年修到4.8万公里,几乎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50万人口的城市,长途公交也没市场了
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场天天满员
网约车只要一按按钮,楼下就有人来接,贵点但快
电动车短途跑起来灵活得很,不堵车、不用等
你看看,公交车厢里,空调还在转着
有时候我都觉得,公交司机的岗位变得“不香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老员工也退休得差不多了
欠薪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地方司机自己垫维修费
河北保定那边财政困难,公交基本都暂停了;湖南耒阳去年工资拖着不发
北京2024年的线路还剩1261条,比前年少了24条
广州、天津、商丘、渭南这些地方,线路都在不断“瘦身”
山东临清市公交30分钟一班,有的线路直接停了;济南莱芜区的公交全都停了
二、司机的日子一去不返,变成“苦瓜脸”了
说实话,曾经司机是香喷喷的“香饽饽”
2025年1月1日,山东邹城的公交司机罢工,欠薪竟然长达八个月
公司还发视频“报警”,说司机“造谣”
这场面,真让人扼腕叹气
辽宁葫芦岛、河南郸城,公交亏得不行,欠薪的新闻多得很,补贴也只是“救急”
以前司机月薪稳,养家糊口没事情,当下欠几个月的钱
年轻一辈的司机,见到这情形
纷纷转头去开网约车、送外卖
老一辈的司机都退休了,招人难
全国公交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公司都愁着想“留住”人
公交公司也试图“自救”——南京白天拉客,晚上拉货,跟快递合作
一些城市还把公交闲置车辆租给顺丰当中转站,搞点“副业”
南昌搞“婚车”,车上挂着彩带,接新人,几百对用过这车
有城市还推出“定制线路”,景点、商圈都能喷上花哨的图案
未来路还长,变还是必须的
去年,郑州公交亏了几亿,乘客少了30%,晚上3000多辆车都闲着
顺丰都愁着“同城配送”贵不贵
白天拉人,晚上拉货,一赚一亏
天知道什么时候能扭转局势
全国同行都在盯着抄,但主业亏得厉害
公交的公益性让它对老人、学生、低收入家庭很重要,便宜又实用
这么大规模亏损,补贴又有限
想靠自己“扭转乾坤”实在难上加难
地铁的情形也差不多,2024年28个城市的地铁全部亏损
只有福州和上海还能“挣点面子”
全国负债已经破4万亿,北京亏了216亿
过去几年,负债还在不停增长
公交和地铁都属于“重资产”行业,收入下滑,成本还在涨,双重压力下
地方债、房地产都在“拉胯”,补贴少得可怜
城市的公共交通陷入“泥潭”
这个困局,除了反复“折腾”外
当下不少城市开始尝试“转型”——比如推出新能源公交、智能调度、APP预约、分时段票价……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活路”
但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压力还得持续
未来的公共交通,得从“载人”变成“资源整合”——拿各种新技术,跟共享单车、网约车结合
公交车可能还会变成“快递车”、“旅游车”、“婚礼车”……行业的变革,短期内难以“暖和”起来,但只要坚持
一句话总结:公交,不能消失
这场行业的寒冬,像是城市的“阵痛”
司机的“金饭碗”被“扔掉”似的很现实
是关乎每个人的出行公平、城市民生的关键
就得“革新”——完善补贴机制、控制成本、引入新技术、搞好线路布局
另外,咱们也得多理解、多支持
毕竟,公交不光是“坐车”的工具,更是城市的血脉
只要大家都用点心,城市的“公交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结合自己的观察,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