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江铃福特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不久前,福特烈马这款硬派越野车刚国产上市的时候,那阵势可以说是相当浩大。
网上到处都是它的消息,宣传做得铺天盖地,什么“硬汉座驾”、“美式传奇”之类的词汇,让人听了都热血沸腾。
当时还传出一个特别响亮的消息,说是“首日订单就破了一万台”,给人的感觉是,这车要火,非买不可,好像不赶紧下订就抢不到了。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得多,这才过了几个月,当初的热闹劲儿就像退潮的海水,一下子就散了。
最新的销售数据一出来,很多人都傻眼了,这反差也太大了点。
咱们就先从这匹最引人注目的“烈马”说起。
当初订单破万的盛况,现在回过头看,更像是一场短暂的狂欢。
根据五月份的数据,烈马的销量已经掉到了786辆,跟刚上市那会儿一个月卖一千五百多辆比,差不多是拦腰砍了一半。
再往前算算,今年头五个月加起来,总共也就卖了三千三百多台,平均下来一个月连七百台都不到。
这个数字,对于一款投入了巨大宣传资源、承载了无数车迷期待的明星车型来说,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市场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变了。
在硬派越野这个领域,烈马一进来就发现,自己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片蓝海,而是两堵高墙。
一堵是长城汽车的坦克系列,特别是坦克400 Hi4-T;另一堵是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
这两位国产选手,手里都攥着一张王牌,那就是“新能源技术”。
你想想看,烈马用的是一台2.3T的纯汽油发动机,劲儿是挺大,可油耗也是实打实的高。
现在油价这么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一台车不光要考虑开出去威风,还得盘算日常过日子的成本。
方程豹豹5和坦克400就不一样了,它们是插电式混合动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城里上下班,路堵车多的时候,可以纯用电跑,又安静又省钱,一公里可能就一两毛钱的电费。
等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去野外撒欢,油电一起上,动力强劲不说,综合续航里程还特别长,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这种“平时能省钱代步,放假能翻山越岭”的全能表现,正好就戳中了现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窝子。
相比之下,烈马的纯燃油属性就显得有些单一了,那份纯粹的机械情怀,在实实在在的用车成本和便利性面前,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如果说烈马的失利,是硬碰硬没干过更符合国情的对手,那江铃福特旗下的其他几款家用SUV,比如领裕和领睿,它们的市场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这已经不是单一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产品线和品牌策略都出现了偏差。
咱们看看数据,领裕这款车,定位是中大型SUV,空间够大,价格也压得很低,有的配置甚至十五万左右就能拿下,按理说应该很有性价比。
可结果呢?
五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就只卖出去了155台。
这个数字实在太惨淡了。
另一款主打家用的领睿,销量也出现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同比下滑。
把所有车型加在一起,江铃福特整个乘用车品牌一个月的销量,也就两千出头的样子。
这个规模,别说跟那些主流大厂比,就连现在一些发展势头正猛的新能源品牌的子品牌都比不上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值得深思。
过去,很多合资品牌都喜欢玩一种“中国特供”的套路。
简单说,就是拿一个在海外市场已经相对老旧的技术平台,到中国来重新设计一个外壳和内饰,把尺寸拉大一点,看起来挺唬人,然后就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在十几年前,这招确实好用,因为那时候大家认的是车头那个外国标,觉得合资就代表着品质和技术。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懂车的一批人之一。
大家买车前,会上网查资料,看各种评测视频,在车友群里讨论,把各个车型的优缺点扒得一清二楚。
当人们发现,江铃福特的这些“特供”SUV,在最核心的技术层面,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甚至是智能化系统上,都跟不上趟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再为那个车标买单了。
比如说,当国产车型的智能座舱已经像智能手机一样流畅好用,屏幕又大又清晰,语音控制什么都能干的时候,领睿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反应慢、功能少,体验感差了一大截。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所谓的“特供”,如果只是表面功夫,内核却是落后的技术,那不过是把别人淘汰的东西包装一下再卖给我们,这种不真诚,大家是能感觉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有消息指出,江铃福特甚至都没能拿到福特全球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平台,那它拿什么来跟武装到牙齿的国产品牌竞争呢?
说到底,江铃福特今天面临的困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略上的迟钝和保守。
当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都在向电动化和智能化飞速狂奔的时候,它却好像还在原地踏步。
你看它的竞争对手们,比亚迪用一套DM-i混动技术,几乎横扫了十几万到二十万的家用SUV市场;长城、吉利、奇瑞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和智能系统,产品线全面焕新。
而江铃福特呢,主销的还是那些纯燃油车,面对新能源大军的冲击,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好比所有人都换上了智能手机,你还在坚持卖功能机,那被市场淘汰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更让人觉得有些讽刺的是,江铃福特一直喊着“更福特,更中国”的口号,意思是自己既有福特的百年技术底蕴,又特别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可事实证明,最懂中国市场的,恰恰是我们的国产品牌。
他们知道老百姓买车最看重什么:省油、空间大、配置高、车机好用。
于是,他们就朝着这些方向拼命努力,最终拿出了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江铃福特似乎还想靠着过去卖全顺这些商用车积累下的名声和渠道来卖乘用车,但它没意识到,卖工具车和卖家庭伙伴,完全是两码事。
前者看重的是皮实耐用,后者追求的是舒适、科技和情感体验。
这种思维上的惯性,让它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
如今,每个月那几百台、甚至几十台的惨淡销量,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更能说明问题,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线危机,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溃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