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特斯拉的这步棋下得够狠。2025年11月25日刚过,关于美国工厂彻底“去中国化”的消息已经炸开锅——要求供应链不准再用任何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不是小修小补,是动真格,要在一到两年内全线切断和中国相关的生产环节。你说这是自信满满还是有点自残?不少业内人士都在琢磨,这到底是抢跑未来,还是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要知道,当初让特斯拉起死回生、突破产能瓶颈的那座上海超级工厂,可是名副其实的救命稻草。一台车下线只需55秒,这种效率全球少见。不靠着这张“中国牌”,它很难撑过最艰难那几年。现在风向变了,美方突然祭出大动作,把曾经帮助自己的“生命线”亲手剪掉,不免让人疑惑:究竟是哪根筋搭错了?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驱动力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一切指向政策杠杆。从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开始,只要美企敢保证关键组件本土化,每辆电动车就能拿到高达7500美元税收抵免;到了今年五月,对中国产电动车及核心零部件关税直接飙升至100%,锂电池、天然石墨等更是被加上超过25%的重压。“选边站队”成了摆明车马的新规则。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作秀。同样发力的是老牌巨头,比如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都已陆续通知全球数千家供应商:“必须停掉所有与中国有关联的供货。”时间节点给得紧凑,到2027年前全部清理干净。在特朗普政府遗留的不确定气氛里,全行业蔓延着一种焦虑感,大家都怕踩雷,也怕丢掉市场。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表面看起来刀光剑影,但执行层面的挑战才是真正的大山。想完全剔除“中国制造”?几乎就是跟现实较劲!比如宁德时代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就是Model3和ModelY赖以为生的重要心脏。今年连美国本土生产的新款Cybertruck还打算继续采用这些技术,你说临时换血谈何容易?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底盘,以及浙江三花智控热管理系统,同样深入骨髓。如果硬拆这些环节,不只是麻烦那么简单,还可能导致整个体系失控。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更离谱的是,中国供应链渗透度之深令人咋舌。据统计,在上海工厂,本地零部件国产率高达九成。而且有近60家核心企业同时为美国加州、德州以及德国柏林等海外基地供货。所以,美国一旦强制性割断与中国合作,就会影响整条全球产业链,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单独车型。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有人早已开始玩绕道策略,把原先从国内采购的配件运到墨西哥组装,再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大摇大摆进入美国市场。这种曲线救国方式,其实说明所谓去“中国化”多半只是形式上的文章,并不能真的甩脱对优质资源的依赖。从直接合作变成间接关联,说穿了还是逃不开那张网。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听听行业协会怎么评价,“无缝替代”这个词太奢侈,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美顶替现有体系。不愿意承认归不愿意承认,该面对的问题迟早会爆出来。本地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选择牺牲短期成本优势,却不得不承担长远竞争力下降带来的压力。有些决策像回旋镖一样,会反击那些做决定的人自己,让他们吃苦头!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数据不会骗人。在高度本土化后,中国产Model3和ModelY售价比美版便宜六万到八万元人民币。一旦取消这一块红利,美产车型价格必然水涨船高,那些习惯低价购车体验的人恐怕只能望而却步。那么问题来了,为政治姿态埋单的钱由谁掏?答案显而易见——最后总归落在消费者身上,他们不得不用更多预算买下一辆品质未必如前的新车。而对于那些被排除在外但实力雄厚的大型供应商来说,被迫退出反而成为倒逼升级,加速布局欧洲、日本韩国甚至其他新兴市场,中国龙头们并不会坐以待毙,更大的舞台正在打开门口等待他们入场。

特斯拉供应链急转弯,美国工厂两年禁用中国零件,成本暴涨谁来买单-有驾

细品下来,这轮操作背后的逻辑极具讽刺意味。当美国品牌因为成本增加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很可能引发另一波趋势:全球主流玩家悄悄从“去中国零件”走向“弃用美国品牌”。利润缩水、价格攀升、不稳定关系一起涌现,各方都受伤,没有赢家可言。被捆绑住手脚搞改革,看似激烈,其实砍伤最多的是自己根基。这场博弈最终将付出的代价,还有待时间检验结果如何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二月份,位于上海的新储能超级工厂已经投产,这是第一座设立在国外同类型设施。左手持续投资扩张右手又拼命切割联系,两相对照让人直呼矛盾重重。当初马斯克称赞上海奇迹无法复制,现在却亲自在母公司总部一步步拆解这种成功模式,让商业故事增添几分悲壮色彩。如果硬撑到底,那份痛感终究要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承受,包括股东、员工乃至普通用户,他们都是这场变革里的真实角色,也是最大输家之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