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

夜色下的展厅灯光还没下班,玻璃背后两辆新车静静停着,像两只大号的乳白色海豚,等待着命运判决。一个是比亚迪夏,刚洗过澡,金属边缘反着光,前脸还贴着几张旧宣传单;另一个是刚推出来的比亚迪M9,价牌竖得很高,上面写着22.98万,也算板上钉钉的诚实。销售员靠在一边玩手机,偶尔抬头和来回兜圈的客户对视,各怀心事。空气里只有塑料新车座椅的味道,寂静得让人想起小学老班主任问数学题时的停顿:你们觉得,这题该怎么做?

假如你也是站在展厅的人,你怎么选?22.98万的M9,还是贵一万、保修和配置都多点的夏?说到底,是在选车,还是在玩“你问我答”的心理博弈?

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有驾
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有驾
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有驾

以专业眼光打量,比亚迪夏的每一步都像是棋盘上的试探。三个月销量下跌,7月销量仅1608台,对于中国MPV市场的新秀来说,这不是小小的水花,而是一记闷棍。于是M9按兵入场,比亚迪给它的任务,不只是卖车,更像是在给老大哥——夏——撑场子。价格只比夏便宜1万,却把配置砍掉一大把:电池终身质保变成6年/60万公里,全车保修期限也缩成了1年/10万公里。对大部分注重性价比的用户来说,这种配置与保修的削减,哪里是“真让利”,分明是高举低打的套路。

这还只是前菜。再往下咬,M9的L2级辅助驾驶、可软硬调节悬挂直接取消,膝部气囊、中央气囊从配置表上悄无声息地消失。天窗也濒临失业,从双段降级为单段。当你以为便宜就意味着减少牺牲,现实又给了逆向概率:砍掉这么多,价格只降1万。 至于最核心的动力和“三电”系统,倒是同夏一脉相承,毕竟这才是能被称作“零部件换壳再就业”的命门。

表面看,M9的出现是比亚迪的自我割肉式降价,实则是一场控制场面的顶级阳谋。比亚迪很明白,卖不卖得动并不重要,这台M9注定只是陪太子读书。“低配、高价”,是给你选择的假象,目的是把之前被夏价格挡住门外的客户,重新引向夏自己。假如你真愿意买M9,也许销售顾问还会盯着你的后脑勺叹一口气,顺便补刀一句:“要不咱们加一万,直接夏了?”很难得,比亚迪变着法儿,制造出一辆“卖不动的车”,专心服务于“夏能卖得更好”。

这场阳谋,最大的输家不是比亚迪,是那些以为自己发现便宜的客户。换句话说,比亚迪M9是“摆在显微镜下的选项陷阱”:你以为你在消费,其实你就是制造数据的工具人。 毕竟站在本地汽车豪强的视角,销量不是陈列室的荣誉榜,而是董事会的KPI。

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有驾

再说说比亚迪夏。销量滑坡最大的问题,是价格和配置的双重尴尬。比亚迪夏既不是纯电续航的佼佼者,又未能在配置和价格上实现对于同级竞品——比如星海V9、荣威IMAX 8 DMH、GL8PHEV、赛那等的“维度降维打击”。消费者想要便宜的高配,结果夏是高价低配。谁愿意把MPV当作高档浪漫?买来不是接孩子就是走亲戚,除了商旅需求,家用的图啥?要性价比,有IMAX 8 DMH和星海V9顶在前头,你说跑得过么。要商务,GL8这条固若金汤的护城河从你爷爷那代就已经开挖,真有预算,还不如加钱奔腾势D9。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夏既没省出头来,也花不出花样。

比亚迪换标搞M9,其实也不打算真的让M9火一把。这台车的销量注定是“让你不买,买不到却更想看”。充当促销陪衬,甚至是老款夏被新款夏PRO取而代之的垫脚石。“有的车生来就是垫脚石,跟人生有时候差不多”,这种感叹多少带点自嘲。汽车厂商换标降配,目的往往不是卖便宜车,而是拉高主力车型的性价比感——一场“阳谋”,胜在愿者上钩。

职业病附带的偏见,让我多少还是想试着为厂商讲句公道话:与其说这是坑害消费者,不如说是对用户行为判定精确的体验设计。消费社会的心理账户,习惯了“高配降价就是超值”,难免对“低配降价少”不买账。当换标版跟班台下自愿站岗,为主力产品加戏、兜底、防破价的时候,唯一应该担心的是,这种“策略性让步”会不会有一天把市场玩脱了。毕竟配置水分挤多了,品牌信任也是要还利息的。

至于最后会买M9的人,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也祝福他们早日摆脱被套路的命运。人生大概也是这样:有的人专心做选择题,有的人专心出选择题;有的人自愿做起了“陪跑选项”,却发现自己一直跑不过真正的答案。

比亚迪M9比夏便宜1万,配置缩水,销售用途各不同-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为自己的钱包算盘,选择买一台注定当作“陪太子读书”的M9,还是给那1万块买更多的确定感?还是说,在漫长的消费试炼里,我们都默默接受了“阳谋无处不在”? 展厅的灯还亮着,决策的试卷,可没人规定你只能做这两个选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