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那天,火焰山像是有人在空气里撒了一层辣椒粉,热得连影子都想找阴凉躲起来。
地面温度飙到七十摄氏度,鞋底走着走着就开始软化,那味儿——有点像你站在烧烤摊旁边等串时被烟呛到眼睛。
但就是这么个能让人脑袋发晕的地方,一辆东风和华为联合打造的新车安静杵在那里,不喘、不冒泡,就那么稳当,好像在说:“这温度?小意思。”
我忍不住想到岚图当年初次亮相也是一副“不怕死”的劲头,不过现在它背后多了个更会玩技术活的伙伴。
事情要倒回今年年初。
在深圳,东风奕派和华为签下智能汽车战略合作协议。
名字听上去挺官腔,但内容真不是普通“你给我几个传感器,我帮你调个系统”这种浅尝辄止,而是从研发、生产一直绑到营销、售后,全链条捆一起干。
就跟两个老江湖合伙开餐馆,一个管食材和炉灶,一个负责菜单创新和线上引流,还顺带包外卖配送。
这种深绑定,在造车圈其实很少见,因为它意味着双方必须对彼此节奏有足够信任,否则分分钟闹成厨房油锅起火、前台还在喊买一送一的尴尬局面。
五月,他们又加码了一步: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还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把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核心领域拉进同一个攻关名单。
这一步让我觉得他们是真的打算长跑,不是一拍脑门搞个噱头。
我以前听过业内朋友担心,“软件迭代快,硬件调整慢,两边速度差别太大容易卡壳。”
确实,比如鸿蒙座舱两周推一次OTA更新,而产线改动可能得半年才能落地。
如果配合不好,新车可能出现“大脑飞速运转但身体反应迟缓”的怪象。
不过看他们这套打法,更像提前做婚前辅导,总比结婚三个月才发现生活习惯冲突来得靠谱。
三月份武汉的一场渠道经营启动会上,我碰到了几位经销商聊DH项目。
他们明显兴奋,说以前卖燃油车都是总部定好方案,我们照搬;现在变成参与共创,从外形设计到交互体验都有话语权。
这种改变,看似内部流程优化,其实是在学华为的新零售玩法,用标准化体系覆盖销售全过程,让用户从第一眼看到,到最后刷卡提车,都感觉一路顺滑没有掉链子的坑。
有时候消费者愿意多掏几万,就是为了这个舒服感——谁愿意花钱买堵心呢?
产品测试环节,他们不仅把新车拖去新疆晒,还搞了第二期KOC调研品鉴会,说白了就是邀请潜在用户现场挑刺。
有些厂商最怕这个环节,因为负面反馈听起来扎耳朵,但真正懂市场的人知道,一句直戳痛点的话,比十页彩色PPT更能帮你修正方向。
如果最终量产版吸收这些建议,它不仅能延续岚图FREE+和梦想家的成功基因,还有机会同时把质感与智感推高——坐进去既有豪华该有的厚重,也保留科技带来的轻盈惊喜。
过去一年乾崑智驾ADS 4已经积累超过50万用户,总行驶里程14亿公里,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数据。
而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刚上线首版OTA,无感升级让不少老司机惊讶:“原来我的旧爱还能翻新!”
这种经过海量路况检验的软件塞进全新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相当于直接装上一颗经验丰富的大脑,比那些只停留在发布会上画饼的软件靠谱太多。
当然,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如今竞争堪称红海,小米SU7、小鹏X9之类的新玩家每天都盯着榜单琢磨怎么抢位置。
所以指望新车型轻松复制岚图成绩并不现实。
但品牌故事本身就是护城河:东风军工背景出身,再转型豪华新能源矩阵(猛士-岚图-奕派),再加上与科技巨头绑定带来的信任溢价,本来就比纯互联网造车企业更容易获得政策资源与供应链支持。
当然,这优势如果只是挂在宣传册里不落地,也是空架子,所以执行力才是真功夫,要做到既稳又快才算本事。
我时常想象几年后的一个夜晚,北京二环堵成停车场,新款奕派自动切换路线绕开拥堵,驾驶员懒洋洋打开鸿蒙座舱影院模式看电影。
不需要握紧方向盘发愁红灯,只管享受片尾字幕滚动时窗外霓虹闪烁。
所谓“质智共生效应”,大概就是这样吧——减少无谓焦躁,多一点掌控。
而掌控不仅来自机器,更来自背后一群肯耐心雕刻细节的人,把冰冷算法变成人懂人的工具。
至于两年后的答案,现在没人敢打包票。
我唯一确定的是棋局已经摆好,每一步都有杀招。
我期待试驾那一天,看它是不是聪明如传闻,又有没有那股让人安心的笨劲儿——不会为了炫技牺牲稳定性的倔强。
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但偶尔遇上一辆懂你的车,也许是另一种稀缺浪漫,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