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推出60天冷静期,消费者权益何在?

小米汽车最近这茬事,颇耐人寻味。

SU7 Ultra那碳纤维引擎盖,原先被不少拥趸视作性能Buff,怎料到手一测,竟似…聊胜于无?

于是乎,萌生退意的买家渐多。

小米的回应也颇具“风骨”,祭出了“60天缓刑期”。

这番操作,着实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买个车,还带缓冲期的?这又不是劳燕分飞。

归根结底,这乃一桩契约纠纷。

你情我愿,白纸黑字,自当履约。

眼下小米单方面抛出“缓一缓”的说辞,暂停排产,连讼棍都发话了,这恐有违约之嫌。

金主儿交付了定金,契约既成,你骤然变卦,加重对方负担,这事儿搁谁那儿,心头都难免犯嘀咕吧?

当然,小米定然也有自身的盘算。

或许是产线出了岔子,抑或是供货商那头掉了链子,亦或是,正如某些车主疑窦丛生的那样,那碳纤维引擎盖,委实未达预期效能,干脆先放一放,观望观望风向。

然而这“60天缓刑期”,未免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欲继续提车的,须在60天内联系商榷,否则便协商作废订单。

这主动权,悉数捏在小米手中。

你或许会嘀咕,小米如今如日中天,莫非有点“店肆欺客”的苗头?

倒也未必尽然。

毕竟,眼下新能源车市龃龉激烈,谁也不敢等闲开罪消费者。

但此事,确乎暴露了些许症结。

其一,车企在宣传上,是否有些用力过猛?

小米此番的碳纤维引擎盖,便被不少人诟病为“过度粉饰”。

本欲购入性能件,不料却得了个摆设品,这等落差感,换谁都难以释怀。

小米汽车推出60天冷静期,消费者权益何在?-有驾

这年头,车企为博眼球,各路新概念、新功能层见迭出。

然则有些宣传,委实有些“虚火”。

譬如,动辄宣称自家座驾能“自动驾驶”,结果真上路了,还得如履薄冰地盯紧,生怕闹出事端。

其二,消费者在面对这些“高科技”产物时,是否理应更臻理性?

莫要被各色花哨的宣传冲昏头脑,多做功课,多探究真实境况。

实则,这等“宣传滑铁卢”的闹剧,在汽车圈内屡见不鲜。

此前便有车企因夸大续航里程、虚报风阻系数而遭消费者投诉。

这昭示着,咱们的汽车市场,在疾速发展的同时,亦需更为规范。

单看这次的小米“缓刑期”,我们极易将目光聚焦在小米是否违约、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之上。

但若我们将时间轴拉长,会发觉这背后,实则是整个汽车行业营销模式的一幅剪影。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祸首归咎于“车企为求销量不择手段”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高科技”的盲目顶礼膜拜?

是否忽略了监管部门对虚假宣传的规制力度尚且不足?

往深了说,这还牵涉到信任命题。

车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对车企失去了信心,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绝非什么佳音。

是以,工信部亦开始出招了,欲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基准,欲强化对汽车软件升级的管控,欲征集车门把手安全标准的意见。

这些举措,皆是为了令汽车行业更趋康健、更臻规范。

千言万语,汽车绝非寻常商品,它关乎消费者的安危,关乎交通秩序,亦关乎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

小米汽车此番的“缓刑期”事件,或许能为整个行业敲响一记警钟:别光顾着“高歌猛进”,也得掂量掂量,路是否走对了,步子是否迈稳了。

毕竟,跑得再快,方向南辕北辙,亦是徒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