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官宣天籁·鸿蒙座舱这事,真是让我这个一直喜欢天籁的老粉有点儿小激动。昨天一刷新闻,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来了!我有个朋友开着一辆2020年的天籁,他每次坐我车都说: 你这车啥时候能像电车一样智能点? 可惜,那会天籁的智能,其实就是个老古董,像极了家里那台用了十年的翻盖手机,不堪一击。
但,今天知道新版本用上了鸿蒙座舱系统,整个人都憋不住了。说白了,鸿蒙座舱不光是换个车机那么简单,它是硬件、软件、交互、手机互联的一整套生态,把智能全部搬到车里,无缝连接,像把智能家居搬进了车,能把车变成移动的智慧空间。我之前查了个样本:问界、阿维塔这些电车都用上了,也就是去年我去展厅试驾时,试了问界M7,那个中控屏幕的灵敏度让我印象深刻。
但天籁不同,全球唯一一辆量产的燃油车,搭载HarmonySpace5.0。你知道,我觉得这意味着啥?代表华为真挺想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打一针强心剂。如果光靠软件堆满车里,那其实没多大意思,毕竟硬件也要跟得上。
外观变化其实不大——你看那V-Motion格栅,还在,翼展式设计挺有气势,尾部贯穿灯带TEANA字样还在,双色车身、隐藏排气,整个造型变得更时尚,挂着新能源的味道。你说,像我这样,老天籁车主,有点想换新车的冲动,是真的。
但我注意到一件事——内饰大变样。中控屏变成了15.6英寸的HUAWEI智慧屏,连仪表盘都换了液晶屏。坐在车里,感觉像个迷你影院。刚才翻了下笔记:这套系统还能控制温度、音响、甚至座椅调节,配备了50W无线充电,听歌的体验也提升不少。说到音响,HUAWEI SOUND 17扬声,坐在前排,耳朵都得到宠幸。
座椅也提升了,环抱式设计,包裹性强,靠背更厚,底座延长,开车就像坐在沙发上,很舒服了。整车设计的人性化细节让我觉得,这不止是追求颜值,连用料都更贴心——比如中控的升降星环散射体,配合音乐色彩变换,视听结合,挺妙的。
动力?我猜应该没太大变化。现款2.0T最大功率179kW,油耗在8L左右(估算的,别太较真),燃油车和电动车比,优势变得模糊。可能只是用个加料到智能座舱的标签,吸引那些既要传统驾驶,又想体验未来感的用户。
我想,最大亮点还是——把电车那套智驾座舱搬到燃油车。|这不意味着油车也能有纯电车的脸面吗?|不用担心枯燥,未来开长途,不用盯着仪表盘,盯着大屏,一边导航一边放歌真是双赢。有个点也值得思考:以前我一朋友说,油车就像个老古董站在那儿,看它智能化,感觉就是高配版的娱乐厅。
另一方面,我感觉未来真是混搭趋势——燃油车也能享受纯电车般的智能体验。|这是个趋势,但我也在想:你们觉得,未来燃油车还能保持多高的竞争力?|毕竟,新能源车在挺快的节奏下,车机的更新换代也比燃油车快多了。
说到价格,估计还行吧。照日产N7的定价(大概在15万上下),新天籁的价格大概会在14.99万到16.98万之间。这个区间,不算低,也不算贵,毕竟配置提升了不少那。
我还在琢磨:如果我真要换车,是不是该考虑智能燃油车这个概念?按照官方的说法,既能享受智能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担心续航和充电问题,再加上我这个对维修点较熟的老司机,是不是挺划算?
跟你们说,这次还真想到一事:我朋友的售后师傅说,新天籁的静谧性,还是要再努力,你知道的,平时高速跑多了,车内噪音也不少。我也在想,是不是这个新系统采用的材料用得更好了?还是只是外表变化多,内部还得查查。
我曾经试过一款价位差不多的合资车,内部噪音就明显高出一截(还没开到高速),是不是厂家考虑得还不够?可我又不太懂声学设计,只是感官上觉得,车还得静下来才最舒服。
对了,除了安静和空间,后排高度空间我还挺关心的——毕竟我这老天籁后排坐起来,有些尴尬。新车会不会加长点?或者改用更合理的座椅布局?让我想起车里朋友的那句:你看,现在后排座头还要抬,这问题迟早得解决。(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次出新,智能控制其实只是一部分,操控和舒适性才是真长久的竞争点。好比我开了这么多年,真正觉得舒服的车,还是驾驶感纯粹,座椅支撑好的那种。有人说,这车开起来像个巨大的沙发,其实说的就是乘坐体验。
我还在猜测:这种智能饰品会养成惯吗?会不会哪天,开车不用看屏幕,看人脸识别调节座椅、空调?无论如何,智能正逐步融入我们的驾乘生活。
你们猜,谁会是这轮智能大潮的最大赢家?传统车企,还是真的要靠迎合智控竞争?还是说,更多的洋品牌能挤进来,改写市场?
我今晚还得去翻翻相册,刚好看到一张当年买那辆天籁时的老照片。回头想,十年前那辆车,也算是个智能车,就一块积分式屏幕,几项功能。是不是能用激光投影仪显示?呵呵,那又是什么未来的景象。
想说的也就这些,小车里的科技,靠的除了硬件,更是一份人情味——不然,乘坐的感觉,就变成冰冷的机械程序。我倒挺期待:那天,什么时候能纯粹为了享受开车,而不是折腾车。你们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