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聊车聊多了,今天想换个口味,跟大家唠唠人——一个能把“国产车”三个字从笑话变成底气的男人。你可能一提到奇瑞,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大蚂蚁”QQ,是当年满街跑的“买菜神车”,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艘如今市值千亿的国产汽车“航母”,居然是从安徽芜湖一个连厂房都没有的小地方,靠借来的几百万块钱,硬生生给“造”出来的?这可不是什么爽文剧本,而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现实版逆袭。
这事儿得倒回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中国汽车市场基本是合资车的天下,国产车?要么是“老头乐”,要么就是皮实耐造但土得掉渣的工具车。尹同跃呢,原本在一汽干得好好的,是技术骨干,前途一片光明。可他偏偏不走寻常路,非要回老家芜湖“从零开始”。有人说他疯了,说他是“汽车界的堂吉诃德”,拿着长矛去撞风车。可尹同跃说了句特别“上头”的话:“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哪怕我尹同跃当个‘炮灰’,也得试一试。”
创业初期那叫一个“劝退”现场。没技术、没资金、没人懂造车,连块像样的地都批不下来。尹同跃带着一帮“愣头青”,白天跑审批,晚上画图纸,饿了就啃馒头。最惨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几万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可就是这股子“支棱起来”的狠劲儿,愣是让奇瑞在2001年推出了第一款车——奇瑞风云。这车啥水平?说白了就是“老咕噜棒子”丰田的“换壳车”,技术上没啥原创,但价格直接“跌冒烟了”,比同级合资车便宜一半!老百姓一看:嚯,这不就是“国民神车”的雏形嘛!
可尹同跃心里清楚,靠“山寨”只能活一时,活不了一世。他拍桌子说:“我们要做‘技术奇瑞’,不做‘组装奇瑞’!”于是,从2003年开始,奇瑞开始疯狂砸钱搞研发。什么“三电技术”、发动机平台、底盘调校,全都要自己来。这期间,奇瑞也走过弯路,推出过不少“车界网红”,看着热闹,开起来却“油老虎”还小毛病不断,车主都快“气的蹦起来”了。但尹同跃没退,反而更狠了。他亲自抓研发,要求每一台发动机都必须经过上千小时的台架测试,每一辆车的风阻系数都要优化到极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后,奇瑞的“真香”时刻来了。ACTECO发动机横空出世,热效率直接拉到国际一流水平;T1X、M1X这些自主平台也支棱起来了,底盘扎实了,操控稳了,安全性也顶呱呱。尤其是最近几年,奇瑞在混动和纯电领域全面发力,鲲鹏DHT混动系统一出,百公里加速轻松进5秒,油耗却低得离谱,直接让一众合资对手“打脸”——谁说国产混动不行?
咱们拿现在的奇瑞瑞虎9和丰田汉兰达、大众途观L比比看。汉兰达,“开不坏”的口碑确实硬,但动力系统老旧,内饰像“上个世纪的产物”,智能化更是“劝退”级别。途观L呢,德系底盘是稳,但价格高,后期养护贵,小毛病也不少。再看瑞虎9,2.0T+8AT,动力系统调校得相当顺滑,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油耗还控制在8L左右,燃油经济性直接“上桌第一个动筷”。内饰?双联屏、L2级辅助驾驶、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全配齐,空间大得能当“床车”,后排一放平,露营都不用带帐篷了。安全性更不用说,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80%,碰撞测试成绩顶呱呱。你说,这性价比,是不是直接“天塌了”?
再说说智能化。以前大家觉得奇瑞“土”,现在可不一样了。新一代的奇瑞车型,车机系统流畅得像手机,语音识别快准狠,导航、娱乐、车辆控制一句话搞定。甚至还能OTA升级,车子越用越聪明。这哪还是当年那个“老咕噜棒子”?分明是“出片利器”+“装逼利器”的结合体,开出去,走路都“摇头晃脑”。
尹同跃有个习惯,每次新车发布,他都会亲自试驾,跑山路、过坑洼,甚至故意去“炮弹坑”里颠。他说:“车不是摆设,是给人开的。用户要的不是参数,是踏实。”这句话,道出了奇瑞能活到今天,并且越活越好的根本——始终站在消费者这一边。
从借来的几百万到年销百万辆,从“山寨”风云到自主研发“鲲鹏”动力,尹同跃用30年时间,把奇瑞从一个“笑话”变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他不是没有争议,但他用结果证明:中国人,也能造出让人尊敬的好车。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国产车不行?我看未必。当你看到一辆奇瑞从身边呼啸而过,车灯如炬(奇瑞现在也算半个“灯厂”了),底盘扎实,动力澎湃,你会不会也忍不住问一句: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