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车展,每年我都得去踩点。这次特别明显,明显感觉到,车真的不只是交通工具,更像是升华后的一种生活符号。
我带着喝口奶茶的惯走进会场,刚好拐角遇到一刚买完门票的同事,他一边摇头一边说:这些车,看得我头晕,都是新出的吗?其实我心里清楚,这样的场子每天都新出,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那种会变模样的科技感。比亚迪秦LEV的斜背线条,刚从远处看,还以为是个潮流海报印出来的。可再走近,细看那些龙颜美学元素,简直能让我误以为它是个龙子,狂霸酷炫。起码从尺寸上(估算·样本少)它出的空间挺大,4720毫米的长度,能装下两个足球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居然发现它配的那个全新轮毂,还带点螺旋桨风格——不得不说,轮毂设计如今越来越像Android界面:图形成本高,但名字叫运动感十足。坐上去,空调出风口的布局、按钮的质感,不像几年前硬邦邦的感觉,现在的科技已经在生活细节里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看似细节的改善,是背后供应链绞尽脑汁的结果,就像拼装一辆车,少点裂缝,多点贴合。比如那个电子怀挡,操作起来比传统档杆更顺滑,可能也是供应商帮忙设计的一个黑科技。
说到这个,我还记得去年看到一个数据,纯电车的成本里,核心零部件占比(估算)超过60%。别看价格摆在那里,实际上,和我平时的心算一样,不算电池的话,一辆车的核心芯片、雷达、传感器,差不多占了成本的三分之二。这就像组装一个复杂的乐高,少了个螺丝,都可能直接散架。
我还得再提个实操差别。比亚迪秦LE一手操控,驾驶时的感觉比我开别的同价位车要更粘合。为什么?因为它的语音识别支持四个区域用语交互(估算体验),打个比方,就像用家庭影院遥控器点电影,你动一动所有设备都伴随变化。相比之下,其他车基本还停留在你说一句,我反应慢一点的层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芯片、雷达的配比会影响用户体验?这其实还得说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比亚迪能把云辇C和天神之眼C集合到一款车里,背后其实挺奢侈,但我猜它们甚至都还没用到262个传感器的极限——这是我瞎猜,不太确定,毕竟供应链的标配和创新之间,总是有个拉锯。
说到拉锯,我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吐槽,新车总是亮得快,坏得也快。挺有意思的逻辑——科技越多,维修难度越大。这不由得让我想,未来车子还会走向模块化吗?就像手机能换屏一样,但实际上蛋糕还是一样大,修不好,厂商总得从中获利。这里面我又有个疑问:为什么很多厂家不多搞一点行业规约共享?会不会是开发成本、专利保护的锅?(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聊个感觉。这次车展中,一汽丰田的普拉多探索版让我挺留意。它的设计其实挺传统,但里面配置逆天——无论是动力还是科技装备,都没掉链子。我觉得,丰田的策略正像个慢慢踩油门的司机,看似慢,但稳。这个稳在行业里其实挺吃香的。
哎,有个细节,刚刚有人问我:这次车展,哪个车最值得期待?说实话,没细想过。脑子里第一反应,还是比亚迪那个新车,毕竟龙颜真是赶走了我部分审美低潮。但另一方面,零跑带来的B系列车型,比如激光雷达版B01,也让我觉得…哎呀,未来的车,难不成是光靠新颜色就能吸引眼球?(其实我觉得不然)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我还挺好奇,这些集成在车里的新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到最后在路上的表现,能维持多久?毕竟,技术快跑,生命周期不比手机长。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升级?那问题就来了:车子真能大规模远程升级吗?还是说,真正的智慧还得靠硬件硬撑?
临场小计算:以比亚迪秦LE的百公里能耗(估算,体感),假设它的电池容量达到82kWh,按70%的能量利用效率,那百公里的电力消耗大约是在11.7kWh左右。粗算电费(平均0.6元/度),每百公里大概花掉7元左右(不算充电等待时间,也不算出租车或商业用途)。其实开着它,都没觉得贵到哪里去。
这里不得不说,汽车行业的钱,其实由供应链和研发两方拼出来的。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一个供应商能供应出超级稳定的激光雷达,那技术门槛是不是能大大降低?或者是,汽车厂商是不是都在赌供应链的变化?
谁说未来一定是更高大上的?我猜,可能真的是哪个细节被你注意到了,比如那个海晶蓝色,舔一口都觉得真香。你们觉得,还有哪些细节会成为爆款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