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老板李斌在直播里扔了个大炸弹:电动车电池越大,续航越长,车子越重,对马路的伤害越大!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他点出了电动车行业的大问题,有人说他就是在为自己的换电模式“拉票”。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李斌指出,当前电动车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大电池”的方向倾斜,常常会装上几百公斤重的电池组。例如,蔚来自己的150度半固态电池,其电池包的重量就超过500公斤,而整车则重达2.8吨!这比同类燃油车要重出三成。想象一下,这么沉的汽车在路面上行驶,就像一辆小坦克一样,对道路造成多大的影响?数据显示:每增加1吨车辆重量,道路磨损将增加47%,修路费用也会上涨23%。这一数字可不是微不足道,全国有这么多车辆在行驶,道路需要维修的频率如何不高呢?
安全问题更不必说。车辆过于沉重,刹车的距离自然会加长。2024年一款电动车因电池重量过大,刹车距离相比标准增加了2.3米,在高速碰撞时,车身直接变形,并超出了安全标准的18%。这真是令人震惊!李斌在直播中直截了当地表示:“如果车辆重达3吨,那么现有的道路安全规范都需进行全面调整。”这话虽然听起来夸张,但细想一下却很有道理。马路、护栏和停车场等设施都是依照普通轿车设计的,这样是否能承受这么多“巨型”汽车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汽车制造商偏要追求大电池?归根结底,消费者对于“续航焦虑”感到担忧。谁不希望充一次电就能行驶七八百公里呢?然而,李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推出了一种“换电模式”,意味着用户可以像更换手机电池一样随时更换新电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蔚来在此上投入了600亿,在各地设立了换电站。用户可以选择70度、100度或150度的电池,如果需要跑远途,就用大容量的,而平常则使用小容量的。例如,蔚来ET7配备100度的新型電池,其车重仅为2.4吨,比同样续航的大循环车辆轻15%。这样做不仅节省成本,还更加环保,对道路也友好一些。
反观特斯拉,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特斯拉的4680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5倍,但电池组仍然重达480公斤,车身也需要加固,最终整车重量直接超过3吨!这就像在家里安装一个超大的冰箱,虽然带来了便利,但房子得重新打地基。这两种选择背后,是汽车制造商在进行一番计算:究竟是满足用户“远行”的需求,还是考虑整体社会成本?
近几年,电动车行业一直在进行“续航竞争”。哪家车跑得更远,哪家的销量就更好。然而李斌的话提醒大家,仅仅比续航并不够,还需要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这意味着从生产、使用到报废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清楚。例如,比亚迪汉L配备83.2度电池可以行驶701公里,并且相比同类车型轻了12%。这表明什么呢?智能化的技术能够用小电池实现较长距离行驶,车辆减轻了重量,也使得道路受到的负担减少。
欧洲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称为“电池银行”。在这种模式下,电池不属于车主,而是由第三方公司管理。车主只需购买汽车本体,根据行驶的里程来支付电池费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什么?车辆价格更低,同时电池可以重复使用,整体成本可以降低28%。蔚来也在借鉴这一做法,计划将其换电网络开放,并在三年内覆盖全球50个城市。这不就是把电池当作“共享充电宝”来使用吗?听起来很有趣。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小时候村子里的修路情景。新铺的水泥路,没过两年就被大货车压得满是坑洼,村民们只能凑钱进行修复。如今电动车越来越重,全国的道路难道不应该更加频繁地维修吗?修路的钱又从哪里来呢?最终还是咱们纳税人的钱。李斌的话虽然让人听了不舒服,但确实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汽车制造商不能只想着靠卖车赚钱,还要考虑社会成本。
归根结底,这件事不仅仅关乎汽车制造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需要考虑:我们希望有能长途行驶的车辆,但道路、停车场和安全等问题又该由谁来负责?李斌提出了这个话题,似乎在询问众人:电动车的发展方向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是继续追求“越大越好”,还是寻求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尽管答案尚未明确,但这一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