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

9月26日,车质网公布2025年AQR,SU7质量表现第一、YU7质量体验第一。我伸手摸了方向盘缝线,指尖还带着微热,好像刚从充电枪口拔开余温。

同事问:这两款到底稳不稳?我答:故障点数不多,口碑也靠得住。

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有驾

修理师阿海低声说:这代热管理还行。我点头:日常用起来就稳。

据车质网AQR,SU7质量表现第一、YU7质量体验第一;但以我一年半的用车,故障率估算0.5%-1.5%(估算),充电效率在250kW级别(样本少)。

同价位,两车的实操差别在这里:SU7路感更清晰,路噪更低;YU7在城市路面更软,过滤和副噪略差。

从供应链看,产线就像拼餐,关键件批量采购,价格稳;研发就像做菜,口味要合群,难免有批次的差异。

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有驾

前文说法有点大,其实要收回两句:问题并非全都稳如泰山,也非都在你想象的范围内。原因是样本区域与更新版本的差异。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在日常城市场景最在意的是什么?静音、提速还是后排空间?

如果要从售后角度挑选,你会不会更看重保修的覆盖广度?

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有驾

你会不会像我一样,看到数据就想多跑几公里验证?

小情绪1:有时候确实嫌麻烦,分辨版本差异要比看数据更费脑。

小情绪2:我也会质疑,数据背后到底有多少个人在真实驾驶里体验过同样的情形。

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是热管理材料对热副作用更敏感(不确定)。

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有驾

临场小计算:按0.6元/kWh,若按15kWh/100km的耗电,百公里成本约9元。若你每天跑120公里,一个月约2700公里,电费就差不多250元上下(不算电价波动和充电桩占用费)。

销售小张说:这票要稳,别拖后腿。话是这样说,但真正要稳的,往往是那些排队等待交车的细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仪表台边角贴着的一张旧便签,上面写着走线要紧,别乱动,没啥波澜但真的拴住了我的判断——细节先于结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该怎么继续才能不跟风?也许你更想知道的是,在你手里这两台同价位的车,哪一个能让你真正省心一整年,而不是只在新闻里漂亮。

小米汽车在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汽车质量表现研究中夺冠,两款车型分居质量表现与质量体验首位并基于真实车主反馈承诺持续改进-有驾

结尾留给你:在你日常使用里,第一眼就让你信任的,是哪一个细节触发的?你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静音的厚度,还是续航的一致性?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