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就那么一张。
春节嘛,美国媒体的长枪短炮自然不会放过中国春运这个堪称人类奇观的场面。镜头扫过,人山人海,意料之中。但他们捕捉到的,或者说,他们选择捕捉到的,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画面。一边,是崭新的和谐号、复兴号,银白色的车身,现代感十足,车厢里呢,竟然还有些空座位,看起来挺从容;镜头一转,另一边,是那种老式的绿皮火车,承载了多少人青春记忆的绿巨人,车厢里简直是人贴着人,过道上、车厢连接处,塞满了大包小包和一张张写满疲惫与期盼的脸。
这对比,简直是天赐的素材。
很快,一个故事就这么被炮制出来了,标题起得那叫一个直白:“高铁空着跑,慢车挤成罐头,中国经济不行了,基建搞过头了”。
故事里还不能缺了人情味。几个回乡的务工大哥现身说法,嗯,今年钱不好挣,给家里人准备的红包都薄了点。四百多块的高铁票,和一百出头的绿皮车票,这还用选吗?宁愿在车上晃悠九个多小时,也不想为了快那三四个钟头,多花几百块钱。你看,逻辑链条多完美:老百姓没钱了,消费降级,所以只能挤慢车,这不就证明了中国引以为傲的高铁,其实就是个摆设,最终,那个“过度建设”的大帽子,严丝合缝地扣上了。
天衣无缝,真的吗?用一张照片,几个人的只言片语,就给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下了这么个诊断书,这事儿……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说真的,把“绿皮车挤”和“高铁空”这么简单地画上等号,这本身就是个语言游戏,一个叙事上的小陷阱。
在中国这么个大得离谱,各地发展又天差地别的地方,出门坐什么车,从来就不是一道简单的“有钱”或“没钱”的选择题。高铁和绿皮车,它们从诞生那天起,服务的就不是同一群人,解决的也不是同一种需求。
高铁是什么?它更像是城市群之间的“高速摆渡车”。你想想那些每天在北京和天津之间通勤,或者在上海、苏州、杭州之间跑业务的人,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一切。高铁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效率的代名词。
那绿皮火车呢?它有它的生存之道。无可比拟的便宜,以及那张几乎能铺到中国每一个犄角旮旯的线路网,让它在长途经济出行这个领域,地位稳如泰山。一个从深圳回甘肃,或者从上海回贵州山区的打工者,路程动辄一两千公里。
这么长的距离,高铁票和普速票的差价,就不是几百块了,可能奔着上千块去了。春节假期,时间相对没那么紧张,用时间换钱,这算“消费降级”吗?不,这叫理智,这叫会过日子。这笔账,谁心里没杆秤呢?把两种定位完全不同的产品,硬是拉到一块儿,踩一个捧一个,这本身就是把复杂的生活,强行塞进一个过于简单的模子里,太刻意了。
再说了,那个核心问题——高铁真的“空座多”吗?
事实恐怕要让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失望了。就在他们拍下那张照片的2024年春运,中国铁路总共送了多少人?4.84亿人次。你没看错,是“亿”,刷新了历史。
这么庞大的人潮里,坐动车组,也就是我们说的高铁和动车的,占了将近八成。衡量列车忙不忙有个指标,叫运用率,春运动车组的日均运用率,超过了96%。
你再看看社交媒体上,春运期间大家喊得最多的是什么?“抢不到票!”为了把人都运回家,铁路部门甚至破天荒地大规模加开了“红眼高铁”,让那些钢铁巨龙大半夜的还在跑。广州南站,一个站,就在某个凌晨,一口气加开了104趟高铁,送了三万五千人回家。要是高铁真的一大半都空着,用得着这么费劲吗?
那几张照片里的“空座”,太可能是在某个非高峰时段,某条非热门线路的某个中途站,偶然拍到的瞬间罢了。拿这么一个瞬间,去定义整个春运期间全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这不就像从一部电影里截取一帧静态画面,然后信誓旦旦地评论整部电影的剧情有多烂一样吗?太荒谬了。
当然,我们得承认,疫情几年折腾下来,全球经济都不怎么样,中国经济也面临压力,大家花钱确实比以前更小心了。这没什么好否认的。
但这和所谓的“崩溃”完全是两个概念。事实总比故事更有力。看看数据吧,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了5.0%,这速度放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算是相当不错的。跟我们普通人更相关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了5.3%,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8.4%。消费,已经成了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那驾马车。
这些数字可能有点冷,但它们背后的现实是热的:中国的经济底子还在,巨大的市场也正在一点点地恢复元气。把普通人在长途回家路上做的一次精打细算,解读成整个国家经济衰退的信号,这已经不是以偏概全了,这更像是在靶子上先画好了圈,再倒着往回射箭。
最后,聊聊那顶最重的帽子——“过度建设”。
到2024年底,中国高铁里程都4.8万公里了,全世界七成以上都在这儿。这么大一张网,真是为了面子?
恰恰相反,这可能才是真正有远见的一步棋。这张网,让天南地北的人、技术、资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起来。一个又一个“一小时交通圈”被创造出来,沿线的经济被盘活,整个国家的经济韧性,其实是被这张网给加强了。
当然,修铁路花钱如流水,短期内,有些线路亏钱,这太正常了。任何大型基建不都这样吗?它的回报是长期的、综合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你怎么能单凭一张短期的财务报表就判它死刑?
京沪高铁一年赚几十个亿,这已经证明了高铁网的商业潜力。更重要的是,当很多国家还在为修不修一条高铁吵个没完,蹉跎岁月的时候,中国已经用一张实实在在的网络,为未来的发展铺好了路。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怎么就成了“过度”了呢?
说到底,这套精心编排的“中国崩溃论”,或许根本说的不是中国的现实,而是某些人看到中国发展时,那种藏不住的焦虑和别扭。
贸易战、科技封锁,各种招数都用了,效果不理想,那怎么办?在舆论场上,用几张照片、几个故事来唱衰你,动摇别人对你的信心,这招成本低,看起来还挺有效。
可现实终究是现实。当亿万中国人,依旧坐着高铁和绿皮火车,奔波在回家和去远方的路上;当中国这艘大船,依旧在世界的风浪里,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开,任何想用一根管子就窥探到全貌的企图,最终,都只会在轰隆隆的车轮声和真实的生活面前,显得既苍白,又无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