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刘嘉铭最近睡得不太好。原因很简单——华为的工程师们在工厂测试线上不断推敲每一条数据时,媒体和用户的目光,已经悄悄齐刷刷盯在了即将亮相的启境F03、F05两款新车身上。广州番禺的那片庞大工业景观下方,机器人臂挥舞、车身焊点吱吱作响,合资品牌的昔日明星“汉兰达”在远处陈列间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25年前,这位广汽系“全链条老将”用一纸家用大空间梦将汉兰达推至神坛;25年后,他站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科技最锋锐的十字路口,操刀启境的首秀,背后是一整个中国车市的高端化焦虑,以及人们对“下一个王炸”的悄声预期。
如果你是刘嘉铭,会怎么选?大厂优渥平台固然牢靠,可新势力与华为“带智入局”的诱惑也难让人无动于衷。一边是传统制造的千锤百炼,一边是智能科技的步步高升。更不用说,还有特斯拉、理想、小米这些想让你“夜不能寐”的对手在不远处招手。
先把戏台子上的主角和配角摆清楚。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明言,华为是“改革的老师和样板”,这话本身已是一块沉甸甸的砝码。今年9月,“启境”品牌正式发布,CEO不出意外地从广汽体系选了底子最硬、套路最熟的刘嘉铭——汽研所出身,从产品企划到整车制造各路通吃,他在广汽丰田主导打造过汉兰达和凯美瑞这两张“车坛金字招牌”,堪称懂用户也懂生产线的行家。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彼时的汉兰达为什么能成为“家用SUV神话”?其实,说穿了,就是把对空间、品质、耐用性的极致理解,做进了每次迭代里——这是一位产品操盘手“按住脉搏”的能力。而如今,这套经验能否复制到新能源智能化浪潮?套用刘嘉铭自己的话,“每个时代的用户,都有各自的执念”。
这执念,现在成了如何“打破智能瓶颈”、再造豪车新体验。启境的底层逻辑十分清晰:广汽负责全栈制造,华为提供智能大脑,分工明确,像一台紧密耦合的手枪和扳机。2025年启用的华望汽车平台,短短数月便完成技术与资金的多轮协同——广汽控股体系下,制造线和供应链的成熟度,无疑将新品牌的品质底层拉到及格线之上。反正华为工程师补刀:我们要的是“让智能化成为用户选豪车的首要原因”。
你得承认,现在的豪华新能源赛道早已不是“谁堆配置、谁卷续航”的腔调,而是“谁更懂用户下一个痛点”。华为的ADS高阶智驾、鸿蒙座舱,以前在问界、智界那拨高价车型已经验证过了体验,尴尬的是,这种智能路径如何嫁接在“技术控出身”的启境身上,成为绕不过的坎。任正非的那句“年轻化、科技感”不是口号,是KPI。首批新车对标特斯拉Model S的纯电、兼容理想L7那种“没续航焦虑”的增程双版本,明摆着就是要堵住消费者每一个可能搅动犹豫的理由。
写到这里,我得坦白点:在行业里如此“跨界通吃”的案例,听起来美得不像真的,但细剖起来三大核心风险一清二楚。第一,广汽极致制造加华为最前沿算法,是否真的能打出1+1>2的体验?毕竟,智能车的“好体验”向来难以精准量化,有人觉得是无感平顺,有人迷恋激进智能。第二,品牌初创期的服务体系、渠道拓展与用户信任,光靠技术和生产还真不够,理想、小米能火,一半靠流量和社交氛围,半靠产品力,启境会怎么解这个开局?第三,定价30万元起步的红海区间,是“打价格战”还是主打“智能人设”?很遗憾,决赛圈里已经站满了人——特斯拉瘦死的骆驼还未塌,理想靠家庭场景攻下基本盘,小米在“科技新贵”群体里张牙舞爪。
以旁观者冷静地拆开这些问题,背后其实就是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彼此拉扯的“宿命舞步”——广汽要在智能端补课,华为借造车验证方案,二者结合能否避开“谁也不服谁、最后两败俱伤”的常见死局?在智能汽车产业,稍不留神就是科技鸡肋与传统豪华并不融合,各自为政还要互相内耗,这种案例不缺。
我一个搞汽车产品企划出身的,时常自嘲:技术一好,大部分决策就像刑侦排查,能凭证据链推个大致走向。唯一不同的是,汽车行业的死胡同有时不是出现在案发第一现场,而是等你公布定价、交付首批用户后才陡然现形,那种冷不丁来自用户社群和售后反馈的“补刀”,比任何技术瓶颈都让人夜不能寐。更不用说,“匠心制造”这个词被喊滥了,用户反倒只认体验和口碑。
想象一下,2026年启境首款新车上市后,如果智能座舱不够“会聊天”、智驾BUG时有发生,用户在小红书和知乎上狂欢吐槽,请问刘嘉铭能否像当年调教汉兰达那样,顶得住周期压力和战术调整?还是像某些新能源新贵那样,被市场当成“试验田”割了一茬又一茬?厂商拼刺刀的时代,留给原创试错的空间其实越来越少,一步搓手、步步连环,最终连环追溯都能写出厚厚一打产品复盘报告。
当然,如果你非要问启境有没有可能“血洗豪车圈、逼疯特斯拉”,我只能说:汽车行业没有永远的王炸,只有持续进化、不被用户抛弃的操盘手们。这世道,连刑侦剧都结尾开放,更何况豪车智造的新叙事。未来两年,是启境的“打开方式”输了,还是行业的“剧本”要改?也许,你我都只能边看边等,再按一次“刷新”。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