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万亿产业洗牌!国产“固态电池”正式路试,充电6分钟跑1000km
一辆纯电动汽车驶入充电站,6分钟后驶出,随即完成连续1000公里的高速续航挑战。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是中国固态电池装车路测的真实场景。有了这一技术以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万亿产业将要洗牌了!
近期,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郑重宣布:能量密度高达525Wh/kg的“金石”固态电池已建成0.2GWh中试线,良品率突破90%,正式开启量产阶段。该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超越特斯拉最先进的4680电池(约260Wh/kg),更打破了日本所宣称的“20年技术壁垒”。
1、525Wh/kg颠覆市场规则,6分钟充电改写产业格局
首先,什么是525Wh/kg能量密度呢?若将特斯拉4680电池比喻成一个保温杯,那么国轩固态电池就如同同等重量的保温桶。简单来讲,在相同重量的情况下,国轩的固态电池储存的电量是特斯拉电池的两倍还多。要知道,能量密度一直以来都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行业专家曾精准指出:“燃油车加满油跑600公里只需5分钟,电动汽车若想全面取代燃油车,就必须在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上实现超越。”而国轩的固态电池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终极答案:6分钟快充60%,续航可达1000公里。困扰电动车十年之久的“里程焦虑”与“充电焦虑”,被中国技术成功攻克。
在此,大家可能会好奇,国轩高科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呢?主要依靠以下“三板斧”。其一,提升硫化物电解质离子导电性,使其提升了60%,这就如同将羊肠小道拓宽为高速公路,让离子传输更为顺畅;其二,大幅增强正负极材料的储电能力,使“仓库容量”翻倍,能够储存更多电量;其三,降低堆叠压力,减少了90%,不再给电池增加过多负担,让电池工作更加轻松高效。
在此之前,全球造车领域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赛道。日本集中力量押注固态电池,丰田、日产、松下组成“国家队”,政府投入高达174亿元进行补贴,其专利储备一度占全球的36%,甚至有日媒宣称:日本固态电池技术已暂时领先中国20年。韩国三星SDI则宣布将于2027年量产500Wh/kg固态电池,与中国展开正面竞争。而中国在这方面曾一度处于落后状态,2016年宁德时代才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直到2024年才加速引进顶尖团队。
2、中日韩的固态电池竞争,大陆绝地反击
TrendForce的数据表明,中国固态电池专利占比仅为27%,低于日本的36%。然而,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1998年,日本锂电池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但随后被中国和韩国企业依托消费电子产业链实现反超;2015年,韩国企业LG、三星占据了中国半数的电池市场,而工信部发布的一纸“白名单”,助力宁德时代在两年内登顶全球。如今,中国掌握着全球70%的动力电池产能,3万亿的产业链投资铸就了具有碾压性的优势。
此次国轩的装车路测,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日系车企的脸上。东京分析师山田一郎无奈地表示:“中国速度打乱了所有计划。”核心技术的攻坚如同芯片设计,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打破困局,此类现象在生命科学领域也不断出现。同样的逻辑正在固态电池领域凸显:尽管日本和韩国具有先发优势,但中国凭借全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正逐步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量产产品。
3、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万亿产业格局洗牌
中国固态电池取得的突破,不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极为有利,更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式的变革。低空飞行器(eVTOL)需要能量密度在400Wh/kg以上的电池来支撑起降,而固态电池是其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所在。同时,深海探测器、特种装备的能源瓶颈也将因此被打破。
据中信证券测算,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预计将在2030年拉动55万吨锂资源的消耗,从而重组全球锂产业的格局。“内燃机终结者”的号角已然吹响,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不仅能够突破封锁,更擅长运用系统思维实现精准超越。
一位参与路测的工程师看着仪表盘,面带微笑地说道:“内燃机曾在公路上占据主导地位长达百年,而要颠覆它,中国仅仅需要6分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