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驾车的日常中,我发现一个细节极容易被忽略:那个充电口盖,真的只是个外壳那么简单?早在去年,我偶然听到旁边的修理工抱怨,说他用一个自制的小设备,几秒钟就能弹开几乎任何特斯拉的充电盖。那时我还以为他在开玩笑,但后来翻了翻相关视频,发现这设备用的信号其实就一个公开的频率,没有加密,谁都能复制。
不止充电口这块,之前也看到论坛有人晒,说有个网友用蓝牙中继器,轻松搞定了他的Model3钥匙,10秒就能开车走人。当场我有点蒙:这车本来还挺智能的,怎么就暗藏这么多容易翻越的关卡?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估算,靠中继器破解的成本,不过一千多块钱左右,设备在天猫搜索不到三百块的频道都能买到。按理说,普通消费者也不至于会买这东西,但破解者不是普通人。
好奇心一上来,我又试着对比了一下,市面上同价位的车,比如比亚迪、蔚来,它们的物理设计就像用了防盗门的金属料,充电盖多是按压式或者有实体锁,防护措施谈不上多严实,但总比犹如明门开车要安全得多。这让我不禁疑惑,特斯拉为何偏偏在这个物理层面做的这么开放?可能是觉得方便用户插拔,毕竟特斯拉做事讲究零接触,从充电到开锁,几乎都是靠信号。
似乎,便利成了第一优先,安全放在了第二。其实说白了,这成本也不高。开发一个加密频率,或者给蓝牙验证加个二次确认步骤,技术上其实不难。但是不是因为这会影响体验,所以就免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跟几位朋友讨论过,有人还调侃说:特斯拉就是为了那份‘基础快’体验,牺牲了点安全。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毕竟,用户一旦发现车门一秒钟就能被打开,安全感难免打折。
跳出这个角度我又要说一句,安全和体验,从来都不是鱼和熊掌那么简单的两极。比方说,氢燃料车的难题,也不是无安全风险的未来,但行业都在不断修正和补充。还记得我刚才翻相册,看到一张图片,是个车主的充电端口被泥土和水泡泡包围,那次超仗义的好友帮我拍的。你说,一个IP67级别的防水,其实只是淋了点雨就完了?真正的长期防潮,还是得多加保险。
就我经验来看,国内的新能源车,在设计防护方面似乎更用心。很多车型在充电口用了物理塞设计,哪怕没电了也能用手按,物理挡板挡得像铁门一样。这点,国内车厂多有感悟——安全不能只靠数字密码,简单的横框套实体锁,最靠谱。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那看不见的钥匙。特斯拉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用的蓝牙信号极度信任那套无感验证,这也是为什么中继攻击那么容易。有人说,用两个设备在车主和车之间中继信号,十秒就能开走一辆车,谁都可以做。真搞不懂,特斯拉在设计这块,怎么会这么宽松?他们官网没少吹创新,但安全方面似乎就没那么在意。
看得出来,很多同行都在动脑筋,想出一些增强验证的方法,比如用动态密码或者设定在车辆静止一定时间后自动锁死蓝牙,不能随意中继。但特斯拉依旧没很快跟进。这让我想到,可能在某个角度,他们觉得用户体验第一,安全妥协点少不了。其实你细想,很多漏洞背后,都是一种便利压倒一切的心态在作祟。
也不排除,某些软件层面的安全漏洞,是有意识的放松——毕竟,频繁修补,也要考虑软件稳定性和用户惯,太过苛刻可能影响大局。像之前某次软件更新,有个Bug,导致自动降级无法生效——我打电话给客服,都觉得挺平常:毕竟,软件修修补补,没完没了。想想,门锁、钥匙这种系统,最怕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哪个环节被偷掉了。
这让我不禁问:是不是大厂在安全设计上,都在走一个放宽—再补强的套路?还是说,特斯拉真的是前沿试验田,在安全上,走得比别的厂更激烈点?我不太相信真会出现完全无懈可击的系统,但我知道,一边追求最酷的体验,一边忽视最基础的安全,最后只会埋下一堆风险。
(这段先不表)也要承认,特斯拉带来了变革,创新的火花比起传统车厂强了N倍。但我总觉得,未来坦白说不一定是更快更酷的内容,而是更稳更安心。给充电口加个简单的加密逻辑,或者在软件中加入安全提醒,让我感觉还真挺有必要。
无论你是老司机还是新手车主,都能感受到:在这场智能游戏中,安全体系还没完全跟上便利的节奏。信赖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而过度依赖信号公开的系统,实在有点像走钢丝。我猜测,没细想过这点的人,可能还在用传统的物理钥匙思路,认为只要实体锁没坏就没事。
未来这个世界会怎么走?我其实没有答案,也许某天,某个版本的OTA升级,就能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比如纯粹靠区块链保护身份?或许,但我觉得,更实用的还是在硬件层面引入多重验证——车门在检测到蓝牙信号时,如果发现极速中继,就自动报警或拒绝解锁。有次我问朋友:你觉得车联网的安全,是个漏洞还是机会?他笑笑说:机会倒是有,就是得用心守。大概用心,就是让系统从算法上堵住那些看得见的漏洞。
课程要提醒一点,安全不是一次搞定的事。它像磨刀,不断打磨,反复试错。特斯拉在这方面还需要升级,毕竟,无懈可击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至少要比现在好。
(这段先按下不说)再怎么样,未来的汽车究竟会变成一个既好用,又安心的工具?还是只剩下会用的套路?这个问题,我想,或许也要留给你我下一次的讨论了——只希望那天,能看到车主们多一份安全信任而已。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