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

谁在亏钱,亏得这么吓人?

先抛一组数据:2023年上半年,某家新势力车企的财报一出,直接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净亏损达到了近50亿元人民币。而且,这还不是少数几家新势力的“个别现象”,很多车企都在财报上挂着亏损的红灯。再说得具体点,2022年到2023年,几乎所有头部的新势力,哪怕在销量增长的情况下,也依旧没逃过亏损的命运。有人甚至拿他们开玩笑:“你们是卖车,还是在搞慈善?”

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有驾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不正常”?按理说,车都卖出去了,销量也还行,为什么还在亏?卖一辆亏一辆,这生意是怎么做下去的?

别急,咱一点点捋。

先来看最简单的逻辑:卖车挣钱吗?从账面上看,好像真不怎么挣钱。很多新势力的毛利率,甚至连5%都不到,某些季度甚至是负的。就拿理想、小鹏这样的头部来说,毛利率虽然比一些二线新势力高,但也只在20%左右,和传统车企30%以上的毛利率比起来,确实差了些。

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有驾

不过,这里有个“坑”。毛利率低,并不直接等于亏损。它只是把“卖车赚的钱”和“造车成本”对比了一下,但还有更多的支出是埋在毛利率后面的,比如研发、营销、售后服务。这块才是真正的大头。几个大新势力的研发费用,几乎都占到了总营收的10%-20%,而传统车企,能到5%就算慷慨了。再加上营销支出高、门店扩张快,亏损的账单一下子就翻了出来。

那是不是这些新势力“花钱大手大脚”?这个问题,也得拆开看。

咱先说研发。新能源车为什么有今天?续航里程动不动超600公里,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越来越顺溜,自动驾驶也在快速迭代……这些技术的背后,全靠研发砸出来的。如果不在研发上烧钱,拿什么跟传统车企、外资品牌抢市场?也就是说,这笔钱,很多时候不是想花,是必须花。

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有驾

再说营销。大家都看到,理想的门店开到了你家商场,小鹏的试驾活动拉满了朋友圈,蔚来的车主服务中心搞了各种线下活动。但这些营销动作,也确实带来了用户增长和品牌认知度。对新势力来说,现阶段的目标是抢占市场,稳住用户心智,这些花费短期内看着亏,但长远来看,是铺路。

OK,那问题来了,老牌车企不花这些钱吗?

老牌车企当然也在花,但姿势不太一样。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体系成熟、规模效应好,摊薄了不少成本。而且,它们有燃油车业务在支撑,新能源业务的亏损,可以用传统业务来覆盖。比如比亚迪,它是新能源车领域的绝对头部,但别忘了,它不仅卖车,还卖电池,甚至造手机壳!所以,它的报表看起来比新势力好看多了。

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有驾

外资品牌又是另一套逻辑。特斯拉靠规模化生产拉低成本,单车利润高得吓人,2022年一度能做到30%以上的毛利率。但这也不是刚开始就有的,特斯拉前几年亏得也很惨,只不过人家熬过来了。

说到底,新势力的问题是:它们的故事才刚开始。和传统车企比,它们太年轻;和特斯拉比,它们还没破局。所以,它们只好一边亏,一边拼命投钱,想尽快站稳脚跟。但凡哪个动作慢了一步,可能局面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那这些亏损,真有传说中那么吓人吗?其实未必。亏损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乱亏、亏得没方向。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新势力的亏损,还是比较有章法的。比如说理想,它的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非常明确,家庭用户、新能源SUV市场,牢牢抓住了自己的“主战场”。蔚来则是以高端定位切入,玩差异化竞争,把车主服务和用户社区做成了一个“护城河”。小鹏虽然有些摸索,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也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震惊背后真相揭露人性复杂-有驾

所以,咱们看这些财报数据的时候,别只盯着亏损的数字吓自己。更重要的是看这些亏损换来了什么: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市场的扩张?如果它的亏损能带来更大的增长潜力,那它就是值得的。

当然,新势力的路也不轻松。前有特斯拉的压价竞争,后有比亚迪的规模“碾压”,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入局,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但不管怎么说,亏损是发展中的“必修课”。重要的是,撑住、走稳,别被拖垮。一旦市场站住了,技术跑通了,盈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别光看着数字说“完了完了”。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一场行业洗牌的必然结果。未来几年,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车企能不能活下去,从来不是亏损数字能决定的,而是它在亏损中,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