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突然盯上中国的电动汽车,这招一出,把德国、法国的那些汽车大佬们搞得纷纷出来表达立场。
欧盟那边,委员会坚决要搞个高额临时反补贴税,可奔驰、宝马、雷诺等厂商可是很明确反对,连挪威都敢表态“不跟风”。这场贸易暗战到底暗藏着多少玄机?中国车企又该咋应对?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决,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
消息一公布,商务部立马回应,直言欧盟这波动作完全无视事实和世贸组织的规矩,不管中方的强烈反对,也不理会欧盟内部几个成员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劝说,偏偏要搞保护主义。
要知道,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其实是靠开放市场、激烈竞争拼出来的,而欧盟委员会倒是故意夸大所谓的“补贴”问题,乱用规则,把补贴数额算得高得离谱,指责说这“破坏公平竞争”,一点也不过分。
这样吧,不光伤害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合法权益,还可能搞乱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至于大家都很关注的税率问题,欧委会也作出了明确的表态。
在被抽样的那三家中国制造商中,比亚迪缴纳的关税是17.4%,吉利汽车则是20%,而上汽集团的关税高达38.1%。
其他协助调查但没有被抽中的中国电池和电动车制造商,得按照21%的加权平均税率缴税,而那些不配合调查的企业,税率就直接按最高的38.1%来算。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孙磊一直和欧盟打交道,他坦言,这个税率绝对不低,对中国车企的出口肯定会带来很明显的影响。
欧盟中国商会早早进行了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中国车企面对10%以上的关税已经觉得挺高了,而现在临时关税在17.4%到38.1%之间,简直就是为市场准入设置了一道不小的门槛。
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咱们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国内的销量比欧美两边加起来还要多呢。不过啊,对欧洲的出口总量,只占到中国电动汽车产量的不到5%,而且大部分出口的还是欧美品牌的车型。
中国自家的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比欧洲本土的厂商要低得多,总不能说什么“挤压欧洲市场”啊。
就算不太认同欧方调查的出发点,中国企业还是全力以赴配合,认真填写问卷,配合欧方在中外多个工厂的核查工作。不过,欧方在调查过程中却滥用职权,提出不少不合理的举证要求,给的回应时间也不太够。
一些中企和相关方在布鲁塞尔的听证会上表达了疑问,可欧方根本不搭理,整个听证会也就变成了敷衍了事的形式。
这次关税操作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方,就是把欧盟内部的矛盾给暴露出来了。挪威本来也是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可又不是欧盟的正式成员,直接就声明说不打算跟着欧盟一起行动。
挪威财政大臣韦杜姆说得很明白,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这届政府既不在意也不打算这么做。
要说清楚,挪威可是全球电动汽车最多的国家,到了2023年,卖出的私家车里,有四分之一都是电动的。这些进口电动车中,超过一半是中国品牌生产的,比例还是挺高的。
挪威的决定没啥奇怪的,开放的市场氛围能让消费者有更多挑选,也能推动行业健康竞争,硬生生加关税反而是弊大于利。
欧洲的车企反应可真是挺激烈的,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直言不讳地呼吁欧盟别再加关税,觉得这是“自惹麻烦”,不仅会伤害到德国的汽车厂家,还可能弄乱欧盟的绿色协议计划。
他其实很明白,欧洲要达成绿色产业的目标,根本离不开中国的资源和帮衬。
去年欧盟推出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原本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旨在降低碳排放、推动减碳技术的发展。但一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这个计划的推进恐怕就难如预期啦。
何况,中国还占了宝马第二大市场的位置,今年头季度,咱们中国市场的销量大概占了宝马的三成左右,要真加税,受损的还得是自己。
大众汽车也跟中国市场关系密切,发出了提醒,说欧盟的关税措施可能会带来不少风险。
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态度挺坦率,他认为只有和中国车企比拼,欧洲车企才能做好更棒的车型,搞保护主义根本没有必要,应当放开市场,让竞争自己说话。
就连法国雷诺集团的CEO都说了,欧洲在转型的时候要保护好本土市场,但这保护不能走极端,不能搞那种单边的保护主义,更不能把和中国合作的大门关死,要不然只会越走越窄,难走远。
除了车厂,德国政府也表态了,德国交通部长直言反对欧盟对中国车企加征关税,特别强调德国追求的是公平竞争,而不是把合作的门关得死死的。
他坦言,德国政府希望德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能够创造更多成果,在全球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而这得依靠公平合理的贸易规则,而不是靠“关税大棒”来打贸易战。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之前也公开表达过反对,他们认为加税可能会引发贸易战,不仅威胁到德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还会对欧盟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影响。
难免有人会想,欧盟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加税呢?去年九月,欧盟突然公布要调查“中国补贴引起的市场扭曲”,还放话说如果查出中国违反贸易法规,就要实施关税措施。
今年三月,欧盟委员会又推出新规,要求海关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登记,竟然声称是因为去年的反补贴调查,结果却导致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量反而上升,“危及”了欧盟市场。
英国媒体还炒作,说要“挡”中国电动汽车进欧洲市场,得征收高达50%的关税。像比亚迪这样拥有完整供应链的中国车企,可能还会遇到更高的税率。
可大家都知道,一旦真的这么搞,最终吃亏的还得是欧洲的消费者。研究显示,欧盟提高关税之后,买辆车差不多得多掏一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7.7万元。
有个特别关键的数字,2024年欧洲卖的电动车中,每卖出四辆就有一辆是中国货。不过啊,这些车大部分都是西方车企在中国搞生产的,比如雷诺旗下的达西亚品牌出产的Spring、宝马的电动车Mini和iX3啥的。
就是说,欧盟加关税,不光是针对中国车企,连欧洲本土在中国生产的车型也会受到影响,这下来只会让欧洲买家可供选择的车型变少,买车的钱也会更贵点。
接下来事情会怎么走啊?欧盟已经列出了个时间表,现在哪些关税还没落实下来。被抽查的企业目前只能对税率的准确性提出意见,未来的发展还得看欧盟怎么调整和落实方案。
欧委会说他们已经和中方取得联系,打算商量调查的结果,找找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解决办法。
中国商务部明确 expres,呼吁欧盟赶紧改正错误的行径,落实中法欧领导人在三方会谈中达成的重要共识,靠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经贸方面的分歧。
中国方面会紧盯接下来发展的情况,坚决用各种必要手段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至于后续是否还存在反驳的空间,业内人员和法律专家都提到一个关键点:得看税率的具体组成。
回想起整个事情,欧盟这次加税,本质上就是个保护主义的把戏,表面上挂着“维护公平竞争”的幌子,实际上是在搞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最终吃亏的还是中欧两边的企业和消费者。
欧洲车企一窝蜂反对,挪威也明确表示不跟风,这都说明这套单边保护主义的招数,大家都看得透透的,不怎么受欢迎。
在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飞快崛起的局面下,激烈竞争变得再正常不过,但这竞争得讲究公平、公开、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而不是靠关税壁垒搞个“划地为牢”的把戏。
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要靠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的开放竞争,以及企业们的不懈奋斗,别指望那些所谓的“补贴”能起多大作用。
欧盟如果不把心思都用在跟我们搞贸易摩擦上,而是把那些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头,靠着公平竞争,把自己产业的实力提上去,或许效果会好得多。
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虽然眼前压力不小,也不用太紧张,毕竟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很完整,这些都成了最坚实的后盾。
而且,只要主动去谈判,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配合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研发,再加上走向世界的战略部署,中国的汽车企业肯定能顺利应对这次贸易上的考验。
归根结底,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和发展,靠的还是合作多一些,不是对立。要保持开放态度,而不是封闭自己。欧盟这次关税的举动,到底会走向哪个方向,还得看后续的谈判和角逐如何展开。
可以肯定的是,搞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唯有坚持开放合作、公平竞争,才能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同步发展,实现共赢,也才能真正让各国的消费者受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