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炮轰对手,车主遭黑手,谁在背后下黑手

最近这汽车圈里可是真不消停,出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挺堵心的事。

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那都是家里的大事,千挑万选,好不容易看中一款,开开心心提回家,结果没准哪天就因为你开的这辆车,莫名其妙地被人指着鼻子骂。

这事儿就发生在了理想汽车的车主身上,而且还不是个例,是一大群人都碰上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简单的网友口角,还是有人在暗地里下黑手?

李想炮轰对手,车主遭黑手,谁在背后下黑手-有驾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事情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些理想车主发现自己的社交账号突然变得特别“热闹”,但这种热闹可不是什么好事。

评论区和私信里涌进来一大堆陌生账号,说的话都跟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主要内容就是指责他们乱停车,还配上各种角度的停车照片。

一开始,可能车主们还以为是自己不小心碍着谁了,可后来发现不对劲,这攻击的规模也太大了,而且很多人压根就没去过照片里的地方。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骚扰从网上发展到了网下,有车主说自己在线下被人认出开的是理想车,就遭到了无端的指责和辱骂。

这就完全超出了正常讨论的范畴,变成了赤裸裸的人身攻击了。

这事很快就引起了理想汽车官方的注意。

理想的董事长李想,在圈里是出了名的直性子,眼看着自家的用户受这么大委屈,他直接就火了。

他站出来说,这绝对不是偶然事件,背后肯定是有人在有组织地搞鬼。

理想的法务部门也立马行动起来,一查就查出了大问题。

就在8月3号那一天,某个知名的短视频平台上,就像约定好了一样,一下子冒出来四十多个视频,内容全是说理想车主停车没素质,用的文案、配的音乐都高度雷同。

这下傻子都看明白了,哪有这么多“正义路人”能在同一天、用同一种方式、不约而同地去抨击同一个品牌的车主?

这明显就是专业的“水军”在执行任务,是流水线式的抹黑操作。

李想在社交媒体上把这事儿挑明了,说每次理想汽车要推出新的纯电动车型,这种铺天盖地的黑稿和水军攻击就会准时上演,这次更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普通车主,手段极其恶劣。

最有意思的是,李想还玩了一手“排除法”,他公开说,这事肯定不是蔚来汽车干的,给出的理由也挺实在,说蔚来没这个实力和动机。

李想炮轰对手,车主遭黑手,谁在背后下黑手-有驾

这话一说,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勾起来了。

既然排除了一个,那剩下的会是谁呢?

李想接着又扔出一个重磅信息,他说,放眼整个汽车行业,有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全网发动如此规模的负面舆论攻击的,满打满算也就两家公司。

他虽然没点名,但这个范围已经缩得很小了,几乎就是在告诉大家,答案就在那两家巨头里。

那么问题来了,理想汽车究竟是动了谁的蛋糕,才招来这样的“定点打击”呢?

咱们稍微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门道。

理想汽车最早是靠增程式混动车型起家的,这种车既能用电,也能烧油发电,解决了很多人对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所以卖得特别好。

根据公开的数据,理想在2023年全年交付了超过37.6万辆车,今年以来更是好几个月销量都稳定在三四万台以上,可以说是新势力品牌里的领头羊。

在做增程车的时候,虽然网上也有一些技术路线的争论,但总体上还算风平浪静。

可自从理想开始发力纯电动市场,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去年,理想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纯电MPV车型MEGA,结果刚上市就遭遇了一场P图风波,车身被恶意P上了不吉利的字眼,在网上大范围传播,对新车形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今年,理想又推出了新的纯电SUV,结果又遇到了这次针对车主的大规模网络暴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规律:只要理想一碰纯电,马上就有人来泼脏水。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

纯电动车市场,是现在所有车企竞争最激烈的一块高地,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行业巨头,还有很多传统车企转型过来的大品牌,早就在这里杀成了一片红海。

李想炮轰对手,车主遭黑手,谁在背后下黑手-有驾

理想作为一个在增程市场已经证明了自己实力的“优等生”,现在要带着雄厚的资金和品牌影响力,硬生生地挤进纯电这个赛道来分一杯羹,那些原来就在桌上吃饭的“老玩家”能乐意吗?

你动了别人的核心利益,别人自然要想方设法给你使绊子。

虽然这种手段上不了台面,但在残酷的商业竞争里,类似的盘外招并不少见。

这件事在行业里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蔚来汽车的高管就公开表示,非常不赞同这种把矛头指向用户的行为,建议理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广大网友也基本一边倒地支持理想,觉得这种恶意竞争的行为实在太没底线,应该报警把幕后黑手抓出来。

理想的法务部也表态说会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但说实话,想查清楚并不容易。

对方的操作非常专业,用的都是一些虚拟账号,发布时间和内容都经过精心策划,想从海量的数据里顺藤摸瓜找到最终的付款人,技术难度很大,过程也会很漫长。

说到底,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理想一家公司的恩怨了。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繁荣背后的一些乱象。

我们很自豪,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车,发展得这么快,技术和产品在世界上都有了一席之地。

但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的“内卷”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为了打压对手,开始不择手段。

这种靠造谣、抹黑、雇佣水军的低级竞争方式,短期看可能给对手造成了麻烦,但长期看,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当消费者对网络信息失去信任,对所有品牌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时,最终受害的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企业。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个品牌在技术上、在产品力上、在服务上堂堂正正地比拼,而不是在阴暗的角落里互相使坏。

只有建立一个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的汽车行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这件事闹得这么大,相信法律最终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裁决,也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整个行业都好好反思一下,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