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蓝S09可真是在网上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前脚刚换了新总裁姜海荣,后脚就发布了S09的新版本。按照套路,这么一款配置升级、技术更牛的新车型,不涨价,照理说应该收获一堆好评才对,结果呢,后台先炸了锅,原来的老车主纷纷投诉,说被“背刺”。这事儿看着好像有点离谱,但仔细琢磨,其实是现在车圈竞争太卷,企业着急挣钱,却忽略了用户的感受。
咱们先把事儿捋清楚。所谓“加量不加价”,意思就是新款S09搭载了更大容量、充电和续航都更厉害的电池,还有一堆升级,但价格一分没涨,还是原先那23.99-30.99万元。看起来就像超市搞活动,原价买到升级版,消费者赚大便宜。这正常情况下,大家高兴还来不及,可为啥老客户炸毛了呢?
这里其实就埋着车圈长期以来的一个矛盾——新老客户之间的利益矛盾。深蓝前两个月刚交付一批S09,买的时候签了保价协议。意思就是保证一年内不会“贬值”太快。可两个月后你把配置全面升级了,价格没变,换谁心里不膈应?老用户刚买回去,还没捂热乎,新车就比自己手里这车各方面都强。这还怎么开心?再说销售的时候承诺一大堆,现在一转身就不认账,老客户能不恼火?
我看到一些人说,新能源市场不都是这样嘛,更新快、迭代快,谁让你着急买?可是你得想,一个车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咱不是买手机,今天换一个明天再买,谁不指望开个三五年?你企业一边承诺保价,一边不断给新用户“加量”,你这不就撕毁信用了?品牌信用其实是最重要的,尤其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有时候比技术都更值钱。
更别说,老客户还质疑深蓝涉嫌销售欺诈。为啥?因为当初有保价承诺。厂家承诺“一年保价”,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变相降价”——不是直接降价,而是同样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本质上还是伤害了前面买车的客户利益。你说品牌以后咋让客户信任你?车子虽然还在,心可就丢了,这才是大问题。
咱再说说深蓝为啥这么着急推新款。很简单,深蓝汽车今年销量压力特别大。最开始计划2025年要干到50万辆,后来一看不现实,赶紧下调到36万辆。可是过去这几个月,平均月销量还不到2.5万辆,根本没有达到公司自己的盈利目标线。S09是旗舰车型,扛着销量的重担。上市第一天说大定订单有两万多,后来看销量,根本没实现预期,连3000辆/月都勉强。你说这产品有啥问题吗?技术、设计在业内都还说得过去,就是用户没买账。
这其实就反映出深蓝一直没解决的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产品和市场定位,另一个是市场沟通太弱。技术上没毛病,但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你技术想打动客户,得说得让人听懂,得有情怀有方向才行。就像小米,雷总吹一句“为发烧而生”,直接让无数人买单。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动不动就“用户共创”,搞社区搞粉丝,品牌影响力全靠这些。你深蓝S09整天技术流,连打广告的时候都老出岔子,不会说人话,用户就没感觉。
还有问题在于,内部还是典型的工程师主导,谁都觉得自家产品牛、配置高,但没想用户到底看重啥。新车从来不怕配置升级,怕的是老客户觉得被“套路”。你说现在IT、通讯行业跨界过来的姜海荣能解决吗?虽然他在荣耀混得不错,技术和情感两手抓,但手机跟车可不一样。搞车不是一天两天能有结果,你得懂用户,要知道车主最看重面子的东西不能随便糟践。
现在你再看国内其他品牌,都已经走出来了属于自家的一条路。蔚来最擅长搞用户社群,小米玩生态,理想拼大单品和家庭属性,各有各的路数。你深蓝一会说“超级增程”,一会和华为合作拉大旗,结果合作深度不够,用户以为你要搭载鸿蒙智驾,结果大部分车型还是自研系统,只有极少数“高配”才半吊子地装上华为的东西,一弄就让人觉得是噱头大于内容。
现在S09还闹出广告弹窗的事,更让人反感。有车主说导航用一半,弹窗广告一冒出来,挡住了指示牌,万一出点事儿谁负责?这就是技术思维太重,不懂用户需求的典型例子。把自己当互联网公司,广告、弹窗随便玩,但车主要的是安全、舒适和体验,你这不就把人的命当儿戏嘛。
归根到底,出事儿不怪升级,也不怪竞争激烈,问题在于你怎么把老客户的利益兼顾好。大家买你车,是相信企业的承诺,相信你对用户的责任感。你要升级,可以有办法嘛,比如给前两个月刚提S09的客户一点补偿,哪怕是一点保养代金券、几百块积分也行,多少算个态度。就算不能补差价,最起码态度得端正。你连个解释都没有,反倒装作“加量不加价你该高兴”,客户才会这么愤怒。
其实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了,对车企的折腾也见多不怪,但你既然宣传“一年保价”,就得信守。你自己没理,把产品和口碑都做得坐实了,才有底气出来讲道理。不然,哪天小米、问界再来波升级,也得用点小心思,不然早晚被用户喷个底朝天。
最后,企业该想明白,技术实力固然关键,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品牌的温度和责任感。你做大做强,离不开客户的托举。以客户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像深蓝这种一向偏技术导向的公司,更得在沟通、情感以及持续兜底承诺上下点功夫。别老把精力花在怎么冲销量、怎么拼配置上,你得想想怎么维护住每一个“早期陪跑”的老客户,毕竟“用户口碑”往往比硬件更持久。
扯了这么多,其实道理很简单。“加量不加价”本是好事,可前提得有个度,有个边界。你得清楚,一款刚交付没多久的新车,不能这样随便操作老客户。当下赚钱固然重要,可为了一时销量,置用户信任、品牌承诺于不顾,长远看风险更大。这个道理,不光深蓝,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得记在心里。
以后要想走得远,真得拿出点温度,把心先留给客户。只有这样,深蓝才能在内卷的市场里熬出头,成为真正有人情味的“中国品牌”。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