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东京的寒冬,街头突然冒出一群"移动魔方"。当车企都在比拼流线型设计时,本田偏推出方头方脑的City。不足3.4米的车身,踮脚就能摸到车顶,打开车门却藏着惊喜——四个成年人坐进去,头顶还能塞下一顶棒球帽。这种" Tallboy"高顶设计,让东京白领再也不用为找停车位绕三圈,加一箱油能跑一个月,油费比每天的奶茶钱还省。
初代City的走红全靠逆向思维。思域变大后,本田抓住市场空白,造了这款3380/1570/1470毫米的微型车。1.2L发动机喝油像猫舔水,Turbo II版本更是疯魔,660公斤的体重只比两头成年猪重一点,却能爆发出81kW功率。红绿灯起步时,常把隔壁的"大块头"甩在身后,从此得了"斗牛犬"的绰号。
1986年的第二代City却犯了迷糊。跟风改成"宽而低"的造型,车身拉长像被踩扁的面包。1988年推出的CE Fit虽埋下飞度的种子,可消费者不买账。停车场里,老车主路过新车时总会摇摇头,"这孩子咋长歪了"。最终这款车在1994年停产,接替的Logo车型也只撑了五年。
1996年曼谷的工厂里,工人拧螺丝的手都带着劲。第一辆三厢City下线时,东南亚市场瞬间沸腾。这款基于第四代思域平台打造的车,4270mm的长度刚好装下全家行李,2500mm轴距让后排能翘起二郎腿。1997年泰国市场就卖掉14352辆,每三辆小车里就有两辆是它。菲律宾、马来西亚的街道上,City的身影越来越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车"。
2003年广州的4S店里,车主老李抱着三厢飞度的方向盘笑出褶子。这款车刚引入时挂着飞度标,后来改名思迪,2008年又换成"锋范"。2015年地球梦发动机版本上市,不少年轻人把它改成"黑武士",半夜在沿江路炸街。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凌派抢占大空间市场,2019年锋范悄悄退出中国,停车场里偶尔见到老款,车主都会互相鸣笛打招呼。
同年曼谷车展上,第五代City亮相时引发惊呼。车身比第九代思域还大,却依然灵活如小猫。1.0T三缸发动机搭配混动系统,油耗低到让人怀疑油表坏了。2024年MG3混动版杀进泰国市场,售价比City便宜十几万泰铢,本田却不慌不忙。靠着多年积累的口碑,City 1.5Le电版依旧月销稳定,街头巷尾的出租车队伍里,它还是主力军。
如今在清迈的夜市旁,混动版City安静地穿梭在摩托洪流中。四十多年过去,它从日本的方盒子变成东南亚的家庭伙伴。没有在所有市场都光芒万丈,却总能在适合的地方扎根生长。就像那些在异乡打拼的人,不追求处处亮眼,只愿在一方天地里,活出自己的精彩模样。这种懂得适应、坚守本质的智慧,或许就是City最动人的传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