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企爱用法务部打口水仗,产品力下滑,外资车企靠口碑卖得更

你说现在国产车企怎么了,怎么都爱上了“挥舞大棒”?动不动就拿出自家法务部,张口就是“你说我坏话,给我赔个五百万”,这幅架势别说媒体人了,车主看到都得瑟瑟发抖。咱说句实在话,真有那么多媒体和车主会闲着没事去抹黑某家车企吗?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谁爱惹大麻烦。可问题来了,法务部变成了这些车企的“超级武器”,本来消费者遇到事还想讨个公道,现在倒好,先想一想“要是说多了,赔五百万咋整?”

想过没,法务部这么强势,最后车卖得怎么越来越难看了?以前网上负面消息不少,现在几乎都看不到了,可买单的消费者却没变多,这是为啥?咱不妨反过来问问:一家公司把不该用的力气使在了对抗消费者与媒体、对抗负面声音上,那正经用来研发、提升产品力的劲儿是不是就少了?事实就是,本来这些资源应该用来造好车,在产品上搞创新,结果都花在了堵住别人口上的事儿上,这不本末倒置吗?

我们拿特斯拉举例,别管网上说多少“过不过气”,法务部低调得连推文都不发,跟市场上这帮天天微博翻天的国内车企一比,低调得跟路边的野草似的。结果呢?销售数据啪啪打脸,9月份第一周直接突破1.4万辆,还增长了14%,把一堆新势力远远甩在了身后。你说这是不是讽刺?法务部一句狠话没放,买车的却还是一窝蜂。再看看另外一家新势力造车的头部品牌,官方账号压根没什么动静,一年就发两条短文,也没谁见过它跟谁杠上,然后照样卖得风生水起。当下市场这么卷,靠的是什么?还不是靠产品和用户口碑。

有人说,车企是被恶意中伤逼急了,才不得不抡起法务大棒。可问题是,这种“堵嘴”手法真能建立消费者信任吗?你让大家心想:我将来出点问题,能不能公开吐槽?会不会被反咬一口?会不会赔得倾家荡产?谁还愿意掏钱买车?你说大家的钱是不是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用户的心思其实最明白,车企越是动辄打压,大家心里越有数:有本事就正面回应,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别靠吓唬人。

有意思的是,外资车企态度完全两极化。大众、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大佬,网上几年都在骂,尤其说它们电车做得差,说得快把他们骂出中国市场了。可你往销量排行榜上一瞅,大众、丰田照样分列前四,日产、本田也在前八。老百姓嘴上虽然吐槽,真到掏钱时还是会买。为啥?人家认产品力,认售后,认改进;而且人家法务部永远按兵不动,装死派,宁可被骂几句,也不撕破脸。这看似“弱”,其实是最强大的。人家明白,市面上消费者的反映,未必都是恶意黑,有时是宝贵建议。接受批评不断改进,到头来树立的口碑也是真的。

说到外资品牌的“电车转型”,大家说他们动作慢,吐槽不断,可丰田和日产今年也发力了,BZ系列、日产N7逐步卖起来,销量明显回升。你说是哪来的指引?不就是消费者和市场的鞭策吗?你把负面声音当成镜子,哪怕难听,也是有价值的信息。敢于面对、不断修正,才能越做越好。口碑这种东西,表面看是不起眼的闲聊,实际是买卖的决定因素。没人愿意冒险买问题车,宁可跟着身边人买口碑靠谱的品牌。

国产车企爱用法务部打口水仗,产品力下滑,外资车企靠口碑卖得更-有驾

在技术创新和售后服务方面,真正的好公司肯花费用到刀刃上,不会舍本逐末只顾公关和打官司。国内市场卷得飞起,本来应该靠实力见真章,现在反倒变成谁家法务部拳头硬,这让人细思极恐。本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大家买车更趋理性,看重的无非两点:产品靠谱、服务敞亮。你再有公关天团、法务大军,遇到实际问题不管用。出了问题总想着“口碑封锁”,买车的不傻,心里门儿清,难不成你真能让天下车主都噤声?

有些人以为,“负面消息”对销量有致命伤。其实不是。消费者自有一杆秤,谁家车到底怎么样,亲戚朋友一问,论坛上一搜,口碑自有真相。倒是那种搞“维权即索赔”套路的车企,把车主当敌人,长远看,肯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你怕被骂就堵嘴,而不是把问题解决掉,下次还会有别的爆雷,消费者早晚会用脚投票。

再说,媒体和自媒体,谁没点脑子?说话之前没证据敢爆料,现在网络环境不是铁打的自由地,谁吃饱撑了做砸自己饭碗的事?你以为大家都跟你死磕?其实大家都精着呢,真遇上黑心企业、问题产品,曝光也轮不到一两个媒体人,小视频、短剧、社区各路神仙会自动把事闹大。你用法务压了几个人,可消费者心里留下阴影了,有事都选择沉默、绕道,这才是最可怕的市场后果。

国产车企爱用法务部打口水仗,产品力下滑,外资车企靠口碑卖得更-有驾
国产车企爱用法务部打口水仗,产品力下滑,外资车企靠口碑卖得更-有驾

所以,现下这个局面,法务部强势车企反而市场表现下滑,低调车企和外资却逐步逆势崛起,绝不是偶然。打个比方,足球比赛不是一味防守能赢的。你上场光想着封堵,根本进不了球。企业发展也是这样,有问题敢于接纳,有短板就修正,别总想着“内卷嘴炮”。你要真正的口碑和市场,就得坦坦荡荡真心服务用户,让产品和体验说话,用户自然会用钱包投下信任票。

有不少企业还沾沾自喜:我们花多少钱做法务、做公关,社会都说我们敢打敢拼。可你们忘了最根本:有价值的商业社会,信赖、服务、产品才是核心。防守不是长久之计。你这边赢了一场口水仗,那边消费者却流失不少,最后账还得自己买单。

还得回归到那个问题上:每个敢于“用法务招呼车主”的企业,真就觉得自己没一点瑕疵?消费者买车花的是死工资,当然想遇事有说法,而不是花钱买个“不能吐槽、不能维权”的权利。一个车企能不能长远,不是靠堵谁的嘴,而是看谁有本事让人不愿开口说坏话。负面新闻其实是最好的预警,是进步的机会。听不见意见的企业,最后都会被市场教训;而能坦诚面对,随时纠错的企业,即使一时受点委屈,长远一定是大赢家。

国产车企爱用法务部打口水仗,产品力下滑,外资车企靠口碑卖得更-有驾

所以结论其实很明白:企业法务可以有,但别忘了法务真正职能,是守住底线,不是做铁笼子。真正的大格局,是能忍辱负重,踏实把产品打磨好,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当你自来水,什么风吹雨打都不怕。市场不是靠钳制舆论能赢,每一分钱收入,最后都要靠心服口服来买单。说到底,车企该用的力气,还得花在自己该做的事上。你不服气,市场自有判决。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