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

九月份,48款新车上市。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像是发布新车,更像是下饺子,而且是那种破了皮、露了馅、开锅就烂成一锅粥的饺子。这场面,已经不能用“卷”来形容了,这纯粹是一场大型、前卫、充满后现代主义解构风格的行为艺术,主题就叫“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过去我们理解的竞争,是大家在一个餐厅里,你端上来一盘佛跳墙,我端上来一盘惠灵顿牛排,比谁的菜好吃,谁的服务员小姐姐更漂亮。现在车圈的玩法不一样了,新晋修仙者们发现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菜做好,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去废墟里捡菜叶子吃,谁能活着啃完最后一片烂白菜,谁就是赢家。

所以当我看到有人还在一本正经地分析,说汽车产业多么精密,多么复杂,和iPhone那种快消品不一样,我真的有点想笑。朋友,时代变了。你还在用牛顿经典力学解释世界,人家那边量子纠缠都已经玩烂了。

是是是,你说得都对。汽车是“工业皇冠”,一个螺丝的力矩都能决定生死,产业链长得像老太太的裹脚布,需要常年的技术积累和售后保障。传统车企,比如那些欧洲老钱们,发布一款新车,那流程跟选教皇似的,先搞个概念车出去巡回展览,收集信仰之力;再搞个原型车去勒芒、去纽北刷圈,证明自己不是样子货;最后上市的量-产车,还得把概念车上最牛逼的设计砍掉80%,生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一套流程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这叫什么?这叫体面。这叫工业时代的最后一点矜持。他们相信造车是一门手艺,需要敬畏。

但现在的新势力们,或者说,被逼到墙角开始发疯的旧势力们,他们悟了。他们发现,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敬畏一文不值。你花五年磨一款精品,人家一年能给你搞出五个“青春版”、“Pro版”、“Ultra版”,用三场发布会和两轮降价就把你辛苦攒下的那点声量稀释得干干净净。你的车是精品,是艺术品,但消费者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经被下一个更闪亮、更便宜的“电子压缩毛巾”吸引走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今天的车企,到底是在造车,还是在攒一个能快速变现的“移动终端”?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经历过诺基亚砸核桃的时代,也用过需要越狱才能装输入法的初代iPhone。我非常理解那种技术迭代的快感。但手机刷个机,刷坏了,大不了变砖,你损失一万块。汽车给你搞个OTA,半路给你“优化”一下刹车逻辑,那可能就不是变砖了,是直接变成骨灰盒,还带四个轮子的那种。

所以,把汽车当快-消品来做,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疯狂的赌博。赌的是消费者的记忆只有七秒,赌的是技术不出致命乱子,赌的是融资的速度永远比烧钱的速度快。简直不是人干的事儿!

传统车企怕什么?怕召回,怕品牌声誉受损,怕几十上百年积攒的口碑一夜崩塌。他们身上背着一个叫“历史”的巨大龟壳,想快也快不起来。新势力怕什么?他们最怕的,是下一轮融资的PPT不够性感。至于口碑?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只要我破产的速度够快,负面新闻就追不上我。

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有驾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场荒诞的“军备竞赛”。每个车企都像打了鸡血的雷电法王,疯狂往车里堆料。冰箱、彩电、大沙发只是开胃菜,现在连“自动驾驶”都快成标配了。讲真,每次看到发布会上吹嘘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能识别多少种障碍物,我就想把他们CEO拉到我们小区门口,让他看看晚高峰时接孩子放学的老头乐大军是怎么横冲直撞、无视一切交通规则的。

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有驾

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根本不在特斯拉的FSD,也不在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而在于一个骑着“机你太美”电动车、戴着耳机、放着凤凰传奇、并且随时可能一个神龙摆尾横在你面前的大爷。只要大爷躺得快,任何AI算法都得当场宕机,然后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三体人看了这路况都得气活过来,连夜把水滴调转方向。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的民粹解构。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数据再漂亮,也打不过现实世界里的胡搅蛮缠。你跟大爷讲L2、L3,大爷只想问你这车撞了他赔多少。

再聊聊品牌玄学。为什么BBA还能卖得动?为什么特斯拉降价了韭菜们一边骂一边还去买?因为买这些品牌的人,很多时候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种“信仰”。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是那个三叉星徽标带来的“我不差钱”的幻觉。特斯拉最值...钱的也不是它的电控,而是马斯克构建的那个“我代表未来”的叙事。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上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你会主动为它的缺点辩护,会把它的bug说成是“个性”,会把每一次降价都理解为“为了让更多人享受科技的乐趣”。这已经脱离了性价比的范畴,进入了神学的领域。所以,新势力疯狂堆料、掀桌子,对这部分“信徒”来说,其实是无效的。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好的产品,而是一个能继续维护他们信仰的理由。不装了,摊牌了,这就是宗教。

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有驾

讲真,我最近看我小区的地下车库,绿牌车越来越多,充电桩排队的焦虑比我当年排队买魔兽世界点卡还严重。这说明市场确实在变,但这种变化,和车企发布新车的速度,完全是两个次元的故事。车企们陷入了一种自我催眠的加速主义狂欢,加大加大再加大,快进快进再快进。他们似乎默认消费者会像换手机一样,两年就换一辆车。

可能吗?一部顶配iPhone也就一万多,一辆最便宜的电动爹,落地也得四五万。你开两年卖掉,亏掉的钱可能都够再买三部iPhone了。想开几年就拿去换脸盆?除非你家有矿。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的比喻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但你懂我意思就行。车企们正在用快消品的逻辑,去冲击一个慢决策、重资产的传统市场。这中间的巨大鸿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乱象的根源。一方面,新车发布得比下雨还快,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消费者捂紧钱包,持币观望,生怕今天刚提车,明天就成了“老款大冤种”。

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有驾

所以,九月这48款新车,不是繁荣的象征,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烟花。升空的时候无比绚烂,照亮了所有人的脸,也暴露了所有人的焦虑。但烟花散尽,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

这场“掀桌子”的战争,最终会走向何方?我不知道。也许,逻辑在这里根本不重要。在黑暗森林里,活下来是唯一的真理。可能最后的赢家,不是那个造出了最好汽车的,而是那个最会讲故事、最能融资、最敢自爆的“颠子”。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车企已经杀疯了:别谈什么工业皇冠,现在流行直接掀桌子-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