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抬头望向天空,若恰好有客机飞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机翼两端各亮着一盏灯,左侧是红色,右侧是绿色,搭配着机尾的白色灯光,在夜空中划出清晰轨迹。不少人疑惑:“为啥偏偏是左红右绿?”“这两盏小灯能起多大作用?” 其实,这组看似简单的灯光组合,是国际民航统一规定的 “航行灯系统”,每一种颜色、每一个位置,都承载着避免空中碰撞的关键功能。
先明确一个核心规则:客机左翼尖装红灯,右翼尖装绿灯,机尾装白灯,这是全球所有民航客机必须遵守的标准,由国际民航组织(ICAO)统一制定。这套规则的诞生,源于航空业早期的 “空中交通混乱”——20 世纪初,飞机数量增多,夜间或低能见度飞行时,飞行员难以判断其他飞机的飞行方向和相对位置,碰撞事故频发。1930 年,国际航空会议正式确定 “左红右绿尾白” 的航行灯规则,从此成为航空安全的 “通用语言”。
这组灯光的核心作用,是帮飞行员快速判断 “来者是谁、往哪飞”,避免空中对撞。举个最常见的场景:当两架飞机相向而行时,你坐在其中一架飞机的驾驶舱里,会看到对方飞机的左翼红灯、右翼绿灯同时亮起 —— 这就像看到 “左右信号灯全开”,立刻能判断 “它正朝我飞来”,此时双方飞行员会按照规则向右侧避让,确保安全错开;如果看到的是对方的红灯单独亮(意味着你在对方飞机的右侧),或绿灯单独亮(你在对方飞机的左侧),则说明两架飞机是同向或交叉飞行,风险较低,只需保持原有航线即可。
比如 2023 年,在昆明长水机场上空,两架准备进近的客机因云层遮挡,目视距离缩短到 5 公里以内。其中一架飞机的飞行员通过看到前方飞机的 “左红右绿” 灯光,迅速判断出 “对方正向自己飞来”,立即向空管申请调整高度,同时主动向右侧转向,最终两机在垂直方向错开 300 米,避免了潜在碰撞。这种 “灯光识别” 的反应速度,比雷达信号反馈更快,在紧急情况下能为飞行员争取关键决策时间。
为何偏偏选 “红、绿、白” 这三种颜色?这背后是视觉科学的考量。首先,红色和绿色在可见光谱中对比强烈,且人类眼睛对这两种颜色的 “远距离辨识度” 最高 —— 即使在雾、雨等低能见度环境下,红绿光的穿透性也比黄色、蓝色更强,能在 10 公里外被识别;其次,红色在交通领域早已形成 “左侧、警示” 的信号共识(比如地面车辆的左转向灯、红灯停),绿色则对应 “右侧、安全”,飞行员无需额外记忆就能快速反应;而机尾的白色灯光亮度更高,主要用于后方飞机判断 “前方飞机的飞行轨迹和距离”,比如夜间飞行时,后方飞机通过观察前方机尾的白光,能避免追尾。
除了 “识别方向”,这组灯光还有一个隐藏功能:辅助判断飞机姿态。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能通过灯光的亮度变化,大致判断前方飞机的倾斜角度。比如,如果看到前方飞机的红灯突然变亮、绿灯变暗,说明对方飞机正在向左倾斜转弯;反之,绿灯变亮、红灯变暗,则是向右转弯。这种 “姿态判断” 在编队飞行或机场繁忙空域中尤为重要,能帮助飞行员提前预判对方的飞行意图。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雷达、卫星导航这么先进,还需要靠灯光判断吗?” 其实,航行灯是 “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即使雷达系统出现故障,或在偏远地区空域(卫星信号较弱),这组灯光仍能发挥作用;而且在起飞、降落等 “低空复杂阶段”,飞行员的目视观察比仪器更直接 —— 比如在机场跑道滑行时,地面引导员通过观察机翼的红绿色灯,能快速确认飞机的滑行方向是否正确,避免飞机误入反向跑道。
从 1930 年的规则确立,到如今每一架客机的标准化安装,这组 “左红右绿尾白” 的灯光,见证了航空安全的发展。它们看似不起眼,却像空中的 “交通信号灯”,默默规范着每一架飞机的飞行轨迹。下次夜间看到客机飞过,不妨多留意机翼两端的灯光 —— 那闪烁的红与绿,正是飞行安全最直观的 “守护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