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最近汽车圈有个消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2025年9月16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德国科隆工厂要在2026年初裁员1000人。
跟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裁员第一次动到了整车生产部门的工人。
要知道,科隆工厂可是福特欧洲的“心脏”,不光是总部所在地,还是专门造电动车的核心基地。
可现在,连这儿的生产线都要减人了,这事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
一、裁员落到生产线上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说起裁员,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少几个人上班嘛”,但这次福特科隆工厂的情况真不一样。
以前福特在欧洲裁员,裁的都是坐办公室的——要么是行政部门整理文件的,要么是搞开发设计的,生产线的工人基本没受影响。
可这次不一样,1000个裁员名额里,全是拧螺丝、装零件、开生产线的一线工人。
为啥这么让人揪心?因为科隆工厂对福特来说太重要了。
前两年公司刚砸了20亿美金给这儿搞改造,就是为了生产两款电动SUV:探险者和Capri。
探险者去年6月刚投产,Capri9月才跟上,满打满算两款车上市还不到一年,现在就要裁员减产了。
裁员之后,工厂每天的生产班次从两班改成一班——以前早上一波人上班,下午换另一波人接着干,现在一天就一波人干活,说白了就是车造得少了,活儿不够分了,只能让一部分工人回家。
那些在生产线上干了十年、二十年的老工人,每天听着机器轰鸣,看着零件变成一辆辆新车,现在突然被告知“可能没你的岗位了”,这心里能不慌吗?
二、从办公室到车间裁员一步步靠近
其实福特在欧洲裁员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事儿得从2024年11月说起。
那会儿公司就放了话:到2027年底,要在欧洲总共裁4000人,光德国就占2900人。
当时大家以为“还好,裁的都是非生产部门”——行政岗、开发岗的人先受影响,生产线的工人暂时安全。
可谁能想到,这裁员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第一块之后,后面的根本停不下来。
到了2025年5月,科隆工厂的工人实在忍不住了,爆发了建厂以来第一次罢工。
从1930年工厂开工到现在,快一百年了,工人们从没因为裁员闹过这么大动静。
为啥罢工?因为大家心里的不安早就堆成山了。
那会儿工会就说:“公司根本没考虑我们的死活,这么裁下去,工厂以后还能不能开下去都难说!”罢工那几天,整个工厂的生产线都停了,机器不转了,零件堆在地上,平时热热闹闹的车间安安静静的,那种压抑的气氛,谁在现场都得跟着揪心。
结果罢工刚过四个月,更让人难受的消息就来了:9月,福特直接宣布再裁1000人,而且这次专裁生产线上的。
从2024年11月“只裁办公室”,到2025年5月罢工反抗,再到9月“生产线也得裁”,裁员就这么一步步从“边缘”走到了“核心”,像一把慢慢收紧的绳子,勒得工人们喘不过气。
三、投了20亿的工厂怎么就撑不住了
说起来科隆工厂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前两年福特对这儿寄予厚望,觉得电动车是未来趋势,砸20亿美金改造厂房、更新设备,就为了让它变成欧洲电动车生产的“标杆”。
当时厂里的工人都觉得“这下稳了”,新生产线、新车型,以后肯定有干不完的活儿。
可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闷棍。
探险者和Capri两款电动SUV上市后,买车的人根本没想象中多。
欧洲人好像突然不爱买电动车了——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2024年新车注册量直接跌了14.3%,福特自己在德国的市场份额更是从十年前的近7%掉到了3%以下,2025年1到7月又跌到3.3%。
你想啊,车卖不动,工厂里的车就越堆越多,生产线开得越快,仓库里的库存就越多,最后只能减产。
以前工厂一天开两班,机器24小时连轴转都忙不过来,现在改成一班,机器半天闲着,工人也得跟着“歇业”。
那些看着新生产线建起来、跟着学新技能的工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就像你刚花大价钱买了台新电脑,结果发现根本用不上,只能放着落灰,这种“努力了却没结果”的无奈,谁能懂?
四、成本高卖不动对手凶福特在欧洲太难了
科隆工厂走到裁员这一步,真不是“老板狠心”那么简单,福特在欧洲是真的难。
先说成本。
德国制造业的工资在欧洲是出了名的高,工人一个月拿的钱比其他国家同行多不少,这对工厂来说就是笔大开销。
再加上能源成本——生产电动车需要大量电力,德国的电费本来就不便宜,这两年更是涨得厉害。
还有研发投入,造电动车得搞电池、搞电机、搞智能驾驶,哪样不花钱?福特自己都说:“现在全世界能靠电动车赚钱的车企没几个,欧洲这成本结构,实在亏不起。”
再说卖车。
老百姓不买账啊!一方面是充电不方便,路上的充电桩少得可怜,开电动车出门就像“捧着玻璃碗走路”,生怕半路没电。
另一方面是政策支持没跟上,以前买电动车还有政府补贴,现在补贴说砍就砍,买车的钱全得自己掏,谁还愿意花高价买电动车?
更头疼的是对手。
中国车企这几年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同样的配置,价格比福特便宜不少;新功能、新技术更新得也快,年轻人都爱买。
福特的电动车本来就卖不动,被中国车企这么一挤,市场空间就更小了。
成本高、卖不动、对手凶,三方面压力压下来,福特在欧洲就像“背着石头游泳”,不裁员减产,还能怎么办呢?
五、全球收缩打工人成了“非核心”
其实这次科隆工厂裁员,只是福特全球“过日子”的一个缩影。
公司现在一门心思“降本增效”,简单说就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投,不赚钱的地方就砍”。
欧洲市场一直亏,可福特在美国老家却混得风生水起。
2024年美国市场卖了208万辆车,同比涨了4.2%,是2019年以来最好的成绩。
既然美国能赚钱,公司肯定想把钱投到美国去,欧洲这种“老赔钱”的市场,就只能“瘦身”了。
不光欧洲,南非的福特公司2025年8月也说了要裁470多人,全球范围内都在砍不赚钱的产能。
可对在科隆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来说,“全球战略调整”这六个字太冰冷了。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工厂,每天早早到岗,最晚下班,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就为了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
现在工厂要“轻装上阵”,却要把他们这些“老员工”留下。
有工会发言人就说:“这是又一次沉重打击,大家现在最怕的不是丢工作,是怕这个干了快一百年的工厂,哪天真的就没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车企要转型,市场要变化,这些道理大家都懂。
可落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一个安稳生活的盼头。
科隆工厂的1000个岗位背后,是1000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是1000个普通人面对时代浪潮时的无奈与挣扎。
希望这些工人能早日找到新的出路,也希望这样的“无奈”能少一些吧。
参考资料
新华社:《福特汽车计划在德国进一步裁员》
南方财经:《福特汽车计划在德国进一步裁员》
德新社:《福特科隆工厂工会发言人谈裁员计划》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2025年1-7月欧洲乘用车市场报告》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