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汽车市场上有个事儿,真是让人有点想不通。
有一个汽车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卖得风生水起,销量能排到全球第三,尤其是在美国,那简直是家家户户抢着买。
可就是这么一个“国际巨星”,一到中国市场,立马就蔫了,销量跌得让人看不懂。
这个品牌就是起亚。
更让人觉得有点讽刺的是,好几年前,起亚的一位高管曾经放出豪言,说要“用资金都能烧死中国车企”。
现在回头再看这句话,感觉就像个笑话,而且这个预言好像还真以另一种方式上演了,只不过被“烧”的对象,似乎成了起亚自己。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咱们先看看起亚在国外有多厉害,这样才能明白它在中国的处境有多么奇怪。
根据2024年的一些统计数据,现代起亚集团在全球一年能卖出超过723万辆车,这个成绩单相当亮眼,稳稳地坐在了丰田和大众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特别是在北美市场,起亚简直就是个“当红炸子鸡”。
就拿中型轿车索纳塔来说,在美国卖的版本,发动机用的是2.0T涡轮增压,配的是8速自动变速箱,这套动力组合性能好又平顺,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黄金搭档”。
而且,像座椅通风、全景天窗这些舒服的配置,都大方地给配上,起步价才两万五千美金左右,比同级别的日本车,比如凯美瑞、雅阁,还要便宜一大截。
再比如,起亚专门为北美市场开发了一款叫Telluride的大型SUV,车内有三排座,空间特别大,非常适合美国家庭出门旅游、拉着孩子和宠物。
为了让大家买得放心,起亚还给出了一个长达十年的超长保修政策。
产品好、价格实惠、售后还有保障,美国老百姓自然愿意买单。
除了这些,起亚在安全和技术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它的伊兰特车型在美国一个非常权威的碰撞测试(IIHS)里拿到了最高级别的安全评价。
在新能源车方面,它的IONIQ 5电动车用上了先进的800V超快充技术,号称充电18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大大缓解了大家的“里程焦虑”。
所以你看,在北美,起亚树立起来的形象是:技术好、配置高、安全、价格还实在。
它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和市场的尊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海外市场把消费者当“宝贝”一样供着的起亚,一到了中国,整个画风就全变了,一系列的操作让人觉得,这还是同一个公司吗?
问题就出在这个“区别对待”上。
还是那款在美国备受好评的索纳塔,到了中国生产之后,动力系统就变成了1.5T发动机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咱们不是说这套动力不行,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美国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2.0T版本,而中国消费者就只能买到这个“缩水版”呢?
这还没完,后来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国产版的索纳塔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车身钢材用料、一些安全配置上,似乎也打了折扣。
当大家提出疑问的时候,起亚方面的韩国高管居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的路况和消费者的驾驶习惯不同”。
这话一说出来,可就把中国消费者给惹火了。
这话听着就像是说,中国的路就只配开“特供车”,中国的消费者就不配用好东西。
这种带着点傲慢的解释,比减配本身更让人寒心。
如果说在燃油车上搞“双重标准”已经让人不满了,那在新能源车领域,起亚的反应迟钝和定价策略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那台在欧美市场早就火了的IONIQ 5电动车,起亚硬是拖了好几年,直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打成一片“红海”的时候,才慢悠悠地拿进来卖。
可这时候的中国市场是什么样了?
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已经把价格和油耗都做到了极致,满大街都是;理想汽车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思路,成了家庭用车的首选;就连刚进场的小米,都把激光雷达这种高科技配置的价格打了下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起亚把这台迟到了好几年的“老款”电动车,定价定到了接近40万。
这个价格,消费者完全可以买到技术更新、智能化程度更高、配置更丰富的国产新能源车,谁还会为起亚这份迟到的“情怀”买单呢?
更让人失望的是,起亚在迎合中国市场需求方面的“懒惰”。
最近,起亚发布了新款索兰托的官方图片,这车在海外看起来确实不错,硬朗大气,起步价换算成人民币也就18万多,很多人都挺期待的。
结果呢?
国内这边一点要引进的意思都没有。
就算以后真的以进口方式卖,加上关税,价格估计得奔着25万以上去了。
在这个价位,上有丰田汉兰达这样的老牌劲旅,旁边还有理想L6、问界M7这些把智能化和舒适性做到极致的国产“网红车”,更有比亚迪唐DM-i这种动力强油耗又低的混动高手。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谁还会去考虑一台可能连中控屏幕都不太流畅的进口老款车呢?
就是这种种“内外有别”的做法,让中国消费者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
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看得清清楚楚:不是我们不识货,而是你根本没把好货拿出来给我们。
当一个品牌一次又一次地让消费者失望,那么市场的惩罚是必然的。
当年那位高管“烧钱烧死中国车企”的豪言,现在听起来就像一个预言,只不过被市场无情“烧掉”的,是起亚自己在中国的前景和口碑。
我们来看看数据,2023年,整个悦达起亚的全年销量只有区区8万辆左右,和前一年相比跌了一大半。
到了2024年,情况也不见好转,每个月的销量经常只有几千台,连一些刚成立没几年的国产新势力都比不过。
想当年,起亚K5凭借着漂亮的外观,也是月销量能过万的明星车型,现在呢?
开了三年的K5,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可能只有新车的一半,比同级别的凯美瑞、雅阁要亏好几万块。
品牌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在一些权威的汽车消费报告里,起亚的品牌认知度已经排到了主流品牌的后面。
甚至有4S店的销售自己都说,现在顾客来看车,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车开出去有面子吗?”当一个汽车品牌需要靠所谓的“面子”来吸引顾客时,其实就说明它的产品本身已经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说到底,不是中国市场变了,也不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而是起亚自己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
它错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也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判断力。
它还以为可以像十多年前一样,靠着一个合资的身份和还算过得去的外观设计就能轻松赚钱。
但它没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里的消费者见多识广,对技术、对品质、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都快超过一半的时候,起亚还在慢悠悠地对自己的燃油车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小改款,这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它在海外市场越是成功,就越显得它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是多么的失败和狼狈。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当一个企业开始把消费者分成三六九等来区别对待时,那么市场最终也会用销量,给这个企业一个公正的评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