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户打开小米汽车的官网,发现SU7的订购页面中,“智驾”一词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直白的“辅助驾驶”。
这处细节调整没有官方声明,却在科技圈掀起波澜。
有网友调侃:“改名比造车还快,雷军这是怕被‘打脸’吗? ”
事实上,这已不是车企第一次在技术命名上“踩刹车”。
去年某品牌因宣传“自动驾驶”引发事故争议后,行业开始集体转向更保守的表述。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工信部对车企宣传术语的审查趋严,过度强调“智能”可能面临处罚。
小米的调整或许正是未雨绸缪。
但用户并不买账,评论区充斥质疑:“改个名字就能掩盖技术不足? ”“难道之前的智驾功能缩水了? ”
甚至有车主晒出系统更新日志,指出功能描述中仍有“自动变道”“智能泊车”等字眼。
这场命名争议折射出更深的行业焦虑。
特斯拉中国官网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至今未改名,但其套件价格高达6.4万元,远高于小米SU7的标配方案。
马斯克近期宣称将推出纯AI驾驶技术,这被解读为对视觉路线的终极押注。
耐人寻味的是,比亚迪汉L和唐L上市首月销量破万,却从未强调“智驾”标签。
其销售策略聚焦空间、续航等务实卖点,反而在20万元级市场站稳脚跟。
有分析师指出:“当技术无法形成代差时,保守宣传反而能降低用户预期落差。 ”
改名风波还牵出另一个敏感话题——车企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博弈。
去年某新势力因OTA降级辅助驾驶功能遭集体投诉,最终以代金券补偿收场。
消费者开始警惕:“今天叫辅助驾驶,明天会不会变成‘人工接管提示系统’? ”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技术命名的边界讨论持续发酵。
有法律博主翻出《广告法》条文,指出“智驾”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因其暗示车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但也有工程师反驳:“L2+级系统的确需要人类监督,但传感器融合算法难道不算‘智能’? ”
这场争论甚至波及手机行业。 苹果被曝将在iPhone 18 Pro上隐藏Face ID传感器,但供应链消息称屏下摄像头技术仍存在成像延迟。
网友戏称:“果粉能接受屏下摄像头的‘辅助解锁’,米粉却纠结一个命名,双标现场。 ”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迭代与用户认知的断层。
国家电网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量暴涨28%,但仍有车主抱怨“找不到充电桩”。
当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时,过度宣传尖端技术反而加剧焦虑。
回到小米SU7的案例,其用户手册中“辅助驾驶”章节用三页篇幅强调“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有媒体实测发现,系统在弯道和施工路段频繁退出,与宣传视频中的流畅表现存在差距。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改名动作如此迅速。
值得玩味的是,跨境电商平台Temu因关税压力暂停中国直发美国业务,转而主推本土仓库商品。
这和小米调整技术描述的底层逻辑相似——在规则变化前主动“降格”,换取生存空间。
在知乎相关话题下,一位认证为汽车工程师的网友爆料:“主机厂内部对L2、L3的界定极其模糊,同一套硬件可通过OTA切换描述。 ”
这种技术灰度空间,让企业陷入“不说怕落后,说了怕担责”的两难。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已介入讨论,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
上海市消保委近期约谈多家新势力,重点询问“系统脱手检测机制是否可靠”。
有迹象表明,监管层可能出台辅助驾驶分级标识规范。
这场由两个字引发的行业地震,暴露出智能汽车狂飙突进期的集体迷茫。
当技术突破遭遇现实制约,企业不得不在理想主义与风险管控间走钢丝。
改名或许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重建用户对“辅助”二字的信任。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回应功能是否调整的追问。
但在某汽车论坛的投票中,72%的参与者认为“辅助驾驶比智驾更诚实”。
或许,坦诚才是技术普惠时代最好的营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