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车圈最近热闹非凡,宝马新款X5谍照一出,各路声音那是此起彼伏!
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正是那消失的iDrive旋钮!
如今的车厂,似乎都中了“巨幕”的邪,恨不能将座舱变成一块超大显示器。
瞧瞧这新款X5,直接安排上全景荧幕,中控台那块17.9英寸的,确实够唬人!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各位老伙计,咱们惯用的iDrive操控钮,它,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点击!
这下可好,偏爱实体键位的和追捧新潮科技的,立马针锋相对!
有人觉得这是开历史倒车,也有人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
作为一名开了多年车,也爱尝鲜的车评人,我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们先说说这块全景荧幕。
从曝光的照片来看,它横亘仪表区域,将传统仪表盘完全覆盖。
说实在的,第一眼瞧去,科技感的确爆棚,但这玩意儿真能提升驾车体验?
先不提强光下的反光问题。
设想一下,艳阳高照,这荧幕要是变成一面晃眼的镜子,开车岂不是要眯缝着眼?
再聊聊行车安全。
过去调节温度,摸到按钮,轻轻一拧就成了。
现在呢?
你得先在茫茫界面中寻到空调的图标,点击进入,才能开始调整。
这得多费神啊!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闪失!
诚然,宝马也没完全抛弃实体操作。
至少,音量调节钮和紧急呼叫按键还在。
不过,对于那些早已习惯iDrive便捷操控的老车主而言,这番改变无异于釜底抽薪,多年习惯一朝尽丧!
遥想当年,宝马iDrive系统横空出世,可谓技惊四座。
其操作便捷,逻辑清晰,被誉为“盲操神器”。
多少驾驶者,闭着眼都能精准找到所需功能。
如今,说砍就砍,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更令人感到不协调的是,此次曝光的测试车型,虽为M性能版本,保留了标志性的红色缝线与四出尾喉,但充电接口的位置与前脸造型,却明显向电气化靠拢。
这好比什么?
好比一位身着定制西装的绅士,脚下却蹬着一双运动跑鞋,怎么看都觉得格格不入!
还有圈内人士透露,这套内饰设计直接沿用了宝马电动产品线iX的风格。
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插电混动的M60e车型,强行植入电动元素,究竟意欲何为?
难道宝马有意借此传递讯息,未来X5也将全面转向电动之路?
隔壁的奔驰Hyperscreen,起码还支持分屏使用,主副驾驶之间互不干扰。
宝马这全景荧幕,却传闻只能全局联动。
换句话说,副驾驶想在旅途中看个剧,还得征得驾驶者的同意?
这…未免有些过于“一言堂”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亮相的红色缝线方向盘,或许暗藏玄机。
其上的触觉反馈按钮,初看颇具科技感。
然而,实际体验过的用户却抱怨,按压后的反馈迟滞明显,与特斯拉的滚轮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这好比《世说新语》里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向来以操控著称的M车型,也开始玩起了巨幅屏幕。
在赛道模式下,满屏数据闪烁,势必干扰视线!
在激烈驾驶时,误触的可能性更是成倍增加!
这…简直是将安全置于儿戏!
正如曹植《七步诗》所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炫技,竟不惜牺牲驾驶安全?
更有意思的是,在海外的网络社区中,已经有车主发起联署,呼吁保留实体按键作为可选配置。
看来,宝马这回的“激进策略”,着实惹恼了不少拥趸。
汽车媒体实测显示,保留部分实体操控的保时捷卡宴,触控失误率远低于全触屏的奥迪Q7。
这充分说明,在特定的驾驶环境下,实体键位的安全性与实用性,依然不可取代!
宝马此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真不怕适得其反吗?
语音识别若是不够精准,触控逻辑再混乱不堪,这车恐怕连网约车司机都难以驾驭。
试想一下,一位口音浓重的老司机,对着宝马发出指令,结果系统毫无反应…
巨幅荧幕固然炫目,但维护成本也着实惊人,稍有不慎,更换整块屏幕的费用甚至能抵得上一辆经济型轿车。
这…无疑是“买得起,修不起”的真实写照!
另有媒体抓拍到,测试驾驶员频繁低头操作屏幕,甚至在等红灯时还在空调界面上不断划动。
副驾驶位那块巨大的荧幕,倾斜角度过大,坐直后极易产生反光。
而无线充电板的位置设计也颇为耐人寻味——恰好挡住了杯架的开口。
说句公道话,如果语音助手能够精准识别各类方言,触控反馈能够达到手机屏幕般流畅灵敏,这套设计的确值得称赞。
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少车型的语音控制连“打开左侧车窗”这样的简单指令都要思考半天,寒冷冬季戴上手套后,触控屏幕更是形同虚设。
总而言之,宝马此番力推的“大屏化”设计,究竟是为了优化用户体验,迎合市场潮流,还是仅仅为了缩减生产成本,我们不得而知。
归根结底,汽车的核心价值依然在于驾驶本身。
安全、便捷、易于操控,才是王道。
倘若为了片面追求科技感,而牺牲了驾驶乐趣与安全保障,那便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
正如《道德经》所言:“大道至简”,真正的优秀设计,往往隐藏于简洁实用之中。
各位车友,对于宝马此番“大屏化”的变革,你们是看好还是唱衰?
你们更倾向于实体按键,还是触控操作?
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