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得不行,感觉就像一口烧开了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一天一个新花样。
特别是前两天,就跟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冒出来八款新车,搞得人眼花缭乱,手机消息就没停过。
这阵仗,你说它是新车发布吧,感觉更像是一场各大门派的武林大会,大家都把看家本领亮了出来,生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
咱们这些揣着钱准备买车的普通老百姓,看着这场面,心里也犯嘀咕: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咱们能捡个大便宜呢,还是神仙打架,咱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先说说那个半夜还在刷屏的蔚来子品牌乐道L90吧。
好家伙,一个“BaaS电池租赁方案”,直接把起步价干到了十七万多块。
这个价格一出来,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蔚来这是不打算过日子了?
买一辆背后有蔚来整个换电网络撑腰的中大型SUV,居然连二十万都不到,这听着比捡钱还让人激动。
但是,咱们先别急着高兴,这账得好好算算。
这个所谓的BaaS,说白了就是把车和电池拆开来卖。
你花十七万多买到手的,其实只是一个车壳子和四个轮子,里头最关键、最值钱的那块大电池,是租来的,每个月都得交租金。
咱们简单算一笔账,假如电池月租一千块,一年就是一万二,五年下来光租金就得六万。
这六万加上你买车的钱,里外里也花了二十三四万了,这还没算你每次去换电站换电的服务费呢。
这么一算,你还觉得是占了多大便宜吗?
这其实是人家设计好的一套商业玩法,用一个特别低的入门价格把你吸引进来,让你觉得门槛不高,轻松就能拥有。
可一旦你上了这趟车,接下来好几年的时间里,你就得月月按时交钱,被牢牢地绑在它的服务体系里。
这跟咱们以前办手机合约机有点像,手机是便宜拿了,但接下来两年都得用它指定的那个高价套餐。
人家厂家和背后的资本看中的,根本不是你买车时付的那一笔钱,而是你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能持续不断地为他们创造的收入。
这套路,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但放在汽车这么大件的商品上,还是头一回玩得这么大。
再看看那些以前总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的外国豪华品牌,奔驰、沃尔沃这些,你以为他们还能安安稳稳地看着咱们自己人在这儿“内卷”?
早就不行了,这股风已经吹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也得赶紧下场跟着卷。
就拿新出的奔驰CLA来说,发布会上PPT做得那叫一个漂亮,说CLTC续航能跑866公里。
这数字听着确实吓人,感觉一下子就没有续航焦虑了。
但稍微懂点行的朋友都知道,这个CLTC标准,就跟咱们拍照开了十级美颜一样,数据好看,但不太真实。
真要放到咱们日常上下班、跑高速的实际路况下,能打个七折就算不错了,这么一算也就六百公里左右。
这个成绩,跟人家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那个更实在的EPA标准测出来的六百多公里,基本上是半斤八两。
所以说,奔驰这招,看着是秀肌肉,实际上还是有点“虚胖”。
更有意思的是,奔驰这次居然公开说,车上的智能驾驶系统,主要是由中国的研发团队来负责开发的。
这话背后可大有文章啊。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们承认,在智能、软件这些方面,欧洲总部的老一套已经跟不上咱们中国市场的变化了,玩不转了,只能放下身段,请咱们中国的工程师来“救场”。
这可不是简单的找几个本地员工,这是对咱们中国技术实力的一种变相承认,说明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咱们确实已经跑在了前面,甚至开始倒逼这些全球巨头来适应我们的节奏了。
还有那个来自北欧的沃尔沃,这次也拿出来一个插电混动车,叫XC70,号称纯电能跑200公里,这在插混车里算是相当厉害的了。
可你再一看它的发动机,用的是一台1.5T的三缸机。
三缸发动机啊,开过车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抖动和噪音控制是个老大难问题,开起来的感觉跟四缸机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你看隔壁比亚迪的DM-i混动,早就用平顺又省油的四缸机,把市场和消费者的口味都给“养刁”了。
沃尔沃在这个时候,不用更成熟的四缸,反而用三缸,要说是为了技术进步,恐怕没多少人信。
更大的可能性,还是为了控制成本,在向电动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下,做出的一个妥协。
它可能在赌,赌咱们中国消费者会被那个200公里的纯电续航数字吸引,而忽略了发动机是三缸还是四缸这个细节。
可问题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大家买车前都会上网做功课,真的还有那么容易被糊弄吗?
一边是洋品牌在想方设法地适应中国市场,另一边,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可一点没闲着,那是在技术上玩命地往前冲。
比如长安启源A06,直接就把800V高压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这些听着就很高科技的配置给用上了,摆明了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别老觉得国产车就是便宜,我们在核心技术上也能跟你硬碰硬。
反观有些合资品牌,比如上汽奥迪的A5L,还在主打它的那台EA888汽油发动机,想靠着“德系品质”这块老招牌再多撑几年。
在满大街都是绿牌车的今天,这种思路显得多少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情怀确实能值点钱,但当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新车开起来的体验完全不同的时候,那点情怀还能让多少人掏出真金白银呢?
当然,要说最会整活儿、最会吸引眼球的,那还得是比亚迪旗下的仰望。
U8那款一百三十万的版本,什么应急浮水、原地掉头、车顶星空……配置表拉出来能把人看呆。
但咱们冷静下来想一想,生活在城市里,天天走在铺得平平整整的柏油路上,这些功能一年到头能用上一次吗?
你总不能为了试试那个浮水功能,真把一百多万的车开河里去吧。
所以说,这些功能,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给有钱人提供的一个花钱的理由和社交的谈资。
它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营销上的,是为了向外界展示“你看我连这种技术都有,我多厉害”,从而提升整个品牌的形象。
这种把一些不那么实用的“伪需求”包装成核心卖点的做法,也算是现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到极致的一个缩影了。
大家都在比谁的屏幕更大、谁的冰箱更冷、谁的座椅更软,却好像都忘了,对一个普通车主来说,最根本的需求,可能只是下班回家路上能顺利找到一个充电桩,冬天开车续航不会掉得那么离谱,车机导航别在关键时刻卡壳。
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才是决定一辆车好不好用的根本,可惜,在现在这个追求爆点和流量的时代,这些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反倒没那么多人愿意去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