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宣布“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时,市场对这家跨界新势力充满期待。然而,短短两个月内,从“爆款神话”到销量三连跌,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由技术争议、信任崩塌与市场反噬交织的寒冬。
数据滑坡:从峰值到腰斩的抛物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的上险数据显示,小米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周环比下滑。2025年第16至19周,小米SU7系列(含Ultra版)销量分别为0.72万、0.70万、0.57万、0.52万辆,其中主力车型SU7单周销量从0.67万辆跌至0.47万辆,Ultra版更是缩水至每周仅400余辆。
更值得警惕的是,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8万辆),成为小米汽车首次月度销量下滑。这与造车新势力集体报喜的行业态势形成鲜明反差。
信任崩塌的三重导火索
致命事故与安全质疑
3月29日,一辆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的SU7发生碰撞起火,导致三人死亡。事故暴露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风险,与发布会上宣称的“百万豪车级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此后,SU7销量从第13周的0.71万辆跌至第14周的0.46万辆,虽短暂回升至0.67万辆,但信任裂痕已难修复^用户数据。
碳纤维机盖的“智商税”争议
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拆解发现仅为装饰件:鼓风机测试中导流效果为零,内部未连接散热系统,成本不足万元。维权群超400人要求“退一赔三”,而小米“改配铝盖+2万积分”方案被批“补偿不足选装费5%”。法律界指出,若虚假宣传坐实,小米或面临三倍赔偿。
锁马力风波与用户权益争议
5月推送的OTA更新将SU7 Ultra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完成赛道考核才能解锁。此举被指“付费买半成品”,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使用权。更讽刺的是,这与小米此前“地表最快量产车”的营销形成割裂,引发用户集体抵制。
互联网思维撞上制造业铁律
小米试图将手机行业的“快速试错”复制到汽车领域,却低估了用户容忍度:
- 营销透支信任:从“纽北同款风道”到“赛道级散热”,技术话术被实测数据击穿;
- 服务网络滞后:全国仅33家服务中心,维修排队周期长达数月;
- 责任边界模糊:事故后“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的免责声明,与智驾宣传形成矛盾。
危机启示录:流量狂欢后的代价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行业共性问题:
1. 技术透明化缺失:车企需用实测数据替代理想化宣传,如特斯拉EDR数据公开机制;
2. 用户沟通前置化:重大功能更新前应建立听证机制,避免“家长式”OTA操作;
3. 售后补偿诚意:参考特斯拉“现金补偿”模式,而非象征性积分方案。
雷军在微博坦言“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时期”,并关闭非粉丝评论功能。这场危机警示行业:当车企沉迷“参数内卷”时,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可靠的技术表达与可验证的安全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