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东风汽车的销售数据让我有点意外,9月能卖出23.1万辆,还是同比增长6.2%,涨幅不算大但在现在这个市场稳住,挺不容易。身边做4S店销售的朋友也跟我聊过,他们说,今年9月的消费者明显比去年更观望了,尤其是买新能源车型的,谈价的力度异常大,成交价和指导价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得拿出个5千到1万来谈。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是供需关系松动的一个标志。
昨天我刚跟一个修理厂的小伙子聊,大家都觉得零部件涨价后,车辆维修成本跟着水涨船高,车主们瞬间有些抗拒,怕后续养车更贵了。尤其是那些新能源车电池升级换代的频率还没定型,后市场的预期价位模糊,真要维修一块电池,成本谁也说不准。虽然先导智能最近宣布成功打通了全固态电池量产工艺环节,看上去大势所趋,但实际放到车上,还得等几年磨合,毕竟研发到量产,说起来好像很简单,背后得经历无数的供应链博弈和工艺调整。你想想,一个供应商突然涨价或者抢配件,整个生产线得停滞,这犹如家里厨房做饭缺盐,做啥都不顺。
说到供应链,前几天我还跟一个渠道经理聊过,他们提到了渠道库存普遍偏高,尤其是一些热销的SUV车型。显然厂家为了保持产能利用率,主动压库存,有点像先囤货再卖货的节奏。这让我想到之前写过但有点偏激的观点,毕竟一线实际情况总是变动的,不能一概而论厂家都在压货。实际上,有些厂家的库存真的不高,单是分销体系复杂,让表面数据看起来就很吓人。供应链是活的,不单是看数字,更得盯着每一环节的柔性调整能力。这里先不展开,说起采购和研发,觉得有必要透露一个不确定的猜测:不少车企现在的电池回收技术,我觉得压根没拿出岁月足够的耐心,可能急于短期利益导致技术厚积薄发不够,这事儿虽说不上定论,但我个人直觉里有这么点味。
再来看东风的23.1万辆数据,要知道市场上同价位的自主品牌SUV,实际上月销量达到15-20万辆上下的也不少。这其实直接反映供应链和渠道的不同打法。消费者拿尺子比,对比同价位的哈弗、吉利或长安车型,发现东风某些车型的配置倒是挺丰富,但震动系反馈和隔音做得不够细致,短途开起来会觉得车厢声音不舒服。销售那边也承认,用户的退货率在一成以内,主要还是因为开出去后舒适度落差超过预期。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业界有句话用户买车不是买配置,而是买体验,这话虽有点大,但其实他们说的体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这两天我翻了下自己2023年初的笔记,记得当时我们说新能源汽车的毛利率压力会逼出新工艺,没想到岚图汽车选择港股上市,还顺势带来了2024年预期21%的毛利率,算是行业里前列了。相比之下,传统发动机车型的毛利率普遍只有个位数,哪怕是大众、丰田这样的老牌劲旅,那利润空间从研发到售后细算下来,粗略估计低于15%都算是正常。岚图那个数据让我心里确实有点波澜,不禁想问,现在搞全固态电池的厂商里,谁才是真能压住成本的?这问题我觉得可能得未来才知道。
顺便提一句,国庆假期前三天鸿蒙智行全系车型累计大定1.85万台,我觉得这数据背后得聊聊用户的心理。很多朋友告诉我,买车不是简单买辆交通工具,尤其是智能化和互联体验现在成了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销量和用户认可的距离,可能用一个数字来衡量很难。不过最有趣的是销售人员那句,买鸿蒙汽车的客户,玩手机都很带劲儿,这让我有种松散的联想,智能化真是决定未来车企命盘的关键密码之一。
再说说铁路发送1820万人次这个数字,春运已连续4天客发量超1800万,公交的出行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这种大规模公共交通的流量,对于私家车市场上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我一直纳闷,公共交通这么没完没了地加码,私家车到底还能撑多久?是不是应该重新计算一下,百公里成本和人均出行成本的平衡点?我粗略心算,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综合成本差异其实没想象中大,尤其在公路费用和保值率方面,整体差距才几千块钱,谁又能说这笔账能算得清呢。
说到保值率,朋友最近换车他跟我抱怨,现在再买车怕的就是卖不出去,之前的车子七折卖都嫌亏,这句话我听了蛮久,社交圈的人都挺认同。是不是说明市场已经临近一个瓶颈期了?用户买车更多考虑的是未来流通性,而不是单纯的车型本身。我也没想明白,这块儿弹性到底有多大,有没有可能忽然爆发反弹?(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再看东北某城市某4S店的销售人员说,他们发现新用户更偏好低价位智能SUV,而对中高端车型则表现得特别犹豫,买车的心思明显复杂得多了。这个变化背后,是消费心理的微妙调整,还真不能简单靠销售数据给结论。你说,这里边有没有可能是用户对未来技术迭代不确定,导致的观望心态?抑或是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我倒是觉得这变化比我们平时讨论的行业形势更有趣。
看到这些数据和现象后,你有没有想过,汽车市场真正的大洗牌会不会不是在新能车与燃油车之间,而是在用户信任和渠道模式的重塑中完成?换句话说,车企们手里能不能捏住后套路的那条命脉?这是我最近正在琢磨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