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巨头暂停6家欧洲工厂生产的深层原因
2025年9月24日,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宣布即日起暂停欧洲6家工厂生产,涉及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四国,影响超10万名员工及年产能约200万辆。这一决策不仅震动欧洲汽车产业,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阵痛。
一、停产工厂全景:从“工业明珠”到“转型牺牲品”
此次停产的6家工厂均是斯泰兰蒂斯在欧洲的核心生产基地,具体包括:
法国米卢斯工厂:年产30万辆,主打标致308、雪铁龙C4等紧凑型车,曾获“欧洲年度工厂”称号,现因燃油车需求萎缩面临停产。
意大利都灵工厂:年产45万辆,生产菲亚特Panda、蓝旗亚Ypsilon等小型车,是意大利汽车工业象征,停产后将导致超2万名员工失业风险。
德国埃森纳赫工厂:年产20万辆,专注欧宝Corsa、沃克斯豪尔Mokka等电动车型,因电池供应短缺被迫停摆。
西班牙巴塞罗那工厂:年产35万辆,生产Jeep Compass、菲亚特500X等SUV,停产后将影响当地约4000家配套企业。
法国雷恩工厂:年产25万辆,生产标致508、雪铁龙C5 X等中型车,因欧洲市场偏好转向电动车,传统燃油车产能过剩。
意大利波米利亚诺工厂:年产20万辆,生产阿尔法·罗密欧Giulietta等车型,因豪华车市场竞争加剧,销量持续下滑。
这些工厂均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单厂投资超10亿欧元,停产后将导致斯泰兰蒂斯在欧洲产能利用率从85%骤降至65%,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欧元。
二、停产深层原因:市场、成本、战略的三重挤压
1. 欧洲市场剧变:电动化浪潮冲击燃油车需求
2025年1-8月,欧洲电动车市占率已达35%,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18%。以法国为例,政府自2025年起对燃油车征收“碳排放税”,每公里超标1克罚款500欧元,导致标致308等燃油车成本激增。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在欧洲市占率突破10%,凭借价格优势(如比亚迪Atto 3售价仅3.2万欧元,比同级别大众ID.3低20%)迅速抢占市场,挤压斯泰兰蒂斯燃油车生存空间。
2. 供应链危机:芯片、电池“卡脖子”难题
全球芯片短缺虽有所缓解,但斯泰兰蒂斯仍面临高端芯片(如自动驾驶芯片)供应不足。例如,埃森纳赫工厂因缺乏英飞凌IGBT芯片,导致电动车生产线停摆。电池方面,欧洲本土电池产能仅能满足30%需求,依赖亚洲进口导致成本高企。斯泰兰蒂斯原计划与LG新能源合资建厂,但因审批延迟,工厂投产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27年,加剧电池短缺。
3. 成本压力:能源、人力、环保三座大山
欧洲能源价格飙升是重要推手。法国工业电价较2020年上涨150%,导致米卢斯工厂每辆车生产成本增加1200欧元。意大利都灵工厂则面临劳动力成本压力——意大利汽车工人平均工资是西班牙的1.8倍,且工会频繁罢工要求加薪。环保方面,欧盟要求2025年起所有新车碳排放不得超过95克/公里,斯泰兰蒂斯需投入巨资升级生产线,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4. 战略转型:从“规模优先”到“价值优先”
斯泰兰蒂斯“Dare Forward 2030”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欧洲市场100%电动化,美国市场50%电动化。此次停产正是为电动化转型腾挪资源。例如,米卢斯工厂将改造为电动车专用工厂,生产基于STLA Medium平台的电动标致308;都灵工厂则计划引入固态电池生产线,与美国QuantumScape合作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