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去摩托车店看车,有没有过这种疑问?
同样是125cc的排量,踏板车动不动就八千、九千,跨骑车往往六千多就能拿下,差的这几千到底花在哪儿了?
别觉得是厂家随便定价,这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今天我们就掰开了说说……
首先得看结构,这俩车的“核心传动”就不一样。
跨骑车用的是链条传动,你想,就一根链条、两个链轮,零件少,加工也简单,就算坏了换一根,几十块钱就能搞定。
可踏板车呢?
用的是CVT无级变速,里面有普利盘、普利珠、皮带、从动轮,一套下来好几个零件,而且对精度要求特别高……普利盘的动平衡差一点点,骑起来就会抖;
皮带的材质要是不好,没骑多久就会裂,这些零件的生产和装配成本,比链条传动高多了。
就拿普利珠来说,不同重量的珠子影响加速感受,厂家得反复调试才能找到合适的,这研发成本不就上去了?
再看车身设计,踏板车是“全包式”的,整个车身有外壳罩着,跨骑车大多是车架裸露在外。
这外壳可不是随便弄块塑料就行,得考虑空气动力学,还得耐用……比如你不小心蹭到马路牙子,外壳不能一撞就碎;
夏天晒、冬天冻,材质还得抗老化。
就拿常见的ABS塑料外壳来说,一套模具开下来就得几十万,跨骑车不用这东西,自然省了模具钱。
而且踏板车座椅下面还有储物空间,能放个头盔或者雨衣,这个空间设计也得算成本……既要保证空间大小,又不能影响车身结构强度,设计师得反复修改图纸,这都是隐性成本。
还有配置,现在的踏板车越来越“卷”了。
你去看125cc的踏板,大多带LED大灯、液晶仪表,有的还有无钥匙启动、USB充电口;
可同排量的跨骑车呢?
很多基础款还是卤素灯、机械仪表,连个USB接口都没有。
这些配置看着小,加起来成本可不低……一个好点的液晶仪表比机械仪表贵两百多,无钥匙启动系统又得贵三百左右,再加上LED大灯,零零碎碎加起来,光配置就能差出小一千。
为啥踏板车要加这些?
因为它的定位是“城市通勤”,用户要的就是方便,比如骑到公司想给手机充电,USB接口就用上了;
晚上骑车,LED大灯比卤素灯亮太多,安全也方便,这些配置都是为了满足通勤需求,成本自然要摊到售价里。
发动机布局也不一样,踏板车的发动机是“卧式”的,装在车身底部,跨骑车是“立式”的,直接固定在车架上。
卧式发动机的安装复杂……得考虑减震,不然骑在颠簸路上发动机震得厉害;
还得考虑散热,发动机在底部容易被遮挡,散热片的设计得特别讲究,不能太大影响通过性,也不能太小导致散热不好。
而立式发动机呢?直接露在外面,散热方便,安装也简单,工人装配的时候不用反复调整位置,人工成本也省了不少。
就拿125cc卧式发动机来说,它的散热片得贴合车身曲线,厂家得专门设计模具,这又是一笔开销。
还有市场定位的差异。
踏板车现在不只是“代步工具”了,很多厂家往“精致化”方向做,比如复古踏板、运动踏板,会在细节上打磨……比如车漆用金属漆,比普通漆贵一倍;
座椅用高密度海绵,坐起来舒服,这些都是成本。
跨骑车呢?尤其是小排量跨骑,很多还是“工具属性”,比如农村用来拉点化肥、农具,或者新手用来练手,厂家侧重的是“耐用、便宜”,不会在车漆、座椅这些地方多花钱。
你看那些主打实用的125跨骑,车身漆就是普通的烤漆,座椅海绵也比较薄,成本下来了,售价自然低。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想代步,不需要这么多配置,能不能买个便宜的踏板?
有是有,但那种“低配踏板”往往减了关键零件……比如没有CBS联动刹车,或者用的是劣质皮带,骑不了多久就出问题。
反而不如多花点钱买个配置全的,后期省心。
就像我邻居,之前图便宜买了个六千多的125踏板,骑了半年皮带就断了,换一套CVT系统花了一千多,算下来还不如一开始买个贵点的。
另外,合规成本也是一部分。
现在很多城市要求摩托车装ABS防抱死系统,踏板车因为车身轻、车轮小,刹车时容易抱死,所以几乎所有新款踏板都标配了ABS;
而一些小排量跨骑,入门款可能只配前轮ABS,甚至没有ABS,这ABS系统一套下来得五百多,也是价格差的原因之一。
比如某品牌125踏板,带双通道ABS的版本比不带的贵四百,而同品牌125跨骑,入门款根本没有ABS,价格自然低。
还有维修和售后成本,踏板车结构复杂,厂家在研发时得考虑维修便利性……比如外壳怎么拆方便,CVT怎么保养,这些都得设计进去。
比如有些踏板车的外壳是卡扣式的,拆的时候不用拧太多螺丝,这就是为了后期维修方便,而这种设计比直接用螺丝固定的成本高。
跨骑车呢?
维修的时候直接拆链条、卸发动机就行,流程简单,厂家在售后方面的投入就少,成本自然低。
这么一看,同排量踏板比跨骑贵,不是没道理的。
结构复杂、配置多、研发和制造成本高,再加上市场定位偏向“便利和精致”,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价格差。
如果你经常在市区骑,每天要面对堵车、需要储物空间多花几千买踏板其实值;
但如果主要在郊区骑,追求实用、不介意换挡,跨骑车确实划算。
有人可能会问,以后踏板车会不会变便宜?
我觉得难。
现在用户对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水冷发动机、要大的储物空间、要智能互联功能,这些都会增加成本,厂家要满足这些需求,售价肯定降不下来。
而跨骑车如果还是主打工具属性,配置不升级,价格就会一直比较亲民。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