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海电动车店接连关门?新国标压力曝光

黄浦区某商圈,昔日热闹的电动车门店卷帘门紧闭,玻璃上贴着“内部调整,暂停营业”的告示。同一街道,三家品牌店接连歇业。这不是偶发个案——过去一周,上海多个城区出现电动车销售网点集中闭店。店主们陷入两难:卖库存车怕违规,等新车又不知何时到货。

为何上海电动车店接连关门?新国标压力曝光-有驾

这场闭店潮的根源,是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GB 17761—2024)带来的政策切换震荡。新标准在限速控制、防火阻燃、防篡改等方面全面加码,安全意图明确。按国家规定,旧国标车可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此后所有在售车辆必须符合新标。如今期限将至,商家却面临“旧车不敢卖、新车进不来”的窘境。

为何上海电动车店接连关门?新国标压力曝光-有驾

问题出在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尽管国家设定了明确过渡期,但上海上牌审核日趋严格,要求车辆必须提供2025年8月31日前的出厂证明,并在11月30日前完成登记。任何凭证瑕疵都将导致无法上牌。经销商一旦售出无法上牌的车,不仅交易作废,还可能被追责。这种风险压力下,许多商家选择暂停营业,观望至政策彻底明朗。

与此同时,符合新国标的车型因生产适配、3C认证和供应链调整,补货周期拉长。部分品牌甚至尚未完成全系产品升级。市场出现短暂“断档”。一边是堆积的旧库存,一边是迟迟不到的新车,门店租金照常支出,闭店成了止损的无奈选择。

这并非单纯的商家困境,而是政策理想与现实落差的一次集中暴露。安全升级本无可厚非,但当技术标准快速迭代时,若缺乏对流通环节的动态支持机制,终端便易陷入“合规休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都付出了隐性成本:商家承担经营风险,消费者购车受限,城市治理也面临短期服务真空。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类似场景可能在未来更多领域重演。技术标准更新将越来越快,政策落地不能只靠“一刀切”的时间节点。更精细化的应对,如分区域、分批次推进,或对合规库存提供临时备案通道,才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系统性停摆。

标准是安全的底线,但执行需有温度。政策的刚性,不该以市场毛细血管的窒息为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