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的汽车巨头,刚上市那天市值就突破了1800亿,还带来了4500亿的营收,一下子市值直冲到2000亿的档次!这匹“黑马”到底是谁呀?为什么老总在上市敲钟的那一刻激动得都掉眼泪了?要知道,为了这一天,他们可是等了整整21年,这21年里又藏着多少人不清楚的苦辛和不易呢?
答案揭晓啦,这家“赢麻了”的车企就是奇瑞!在9月25日那天,伴随着港交所的钟声一响,奇瑞终于成功上市了。那一刻,奇瑞老总尹同跃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谁能想到,从最开始筹备到圆梦,奇瑞走了足足21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仅要应对新能源转型带来的大浪,还得攻克高端市场的难题,更得解决企业“造血”能力不足的难关。面对这三项大考,奇瑞硬是一步步挺过去了,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满分答卷!
这几年,奇瑞的表现真是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从 2022 年到 2024 年两年时间里,它的销售总额就从 926.18 亿元跳到差不多三倍的水平,这增幅在汽车行业里绝对算得上领跑者了。更牛的是,2025 刚一开局,奇瑞就掀起了“700 亿巨浪”,短短三个月的营收竟然达到了 2022 年全年的七成,这赚钱的节奏,真是让人咋舌啊!
说到海外市场,奇瑞可真是亮眼得让人不得不佩服。到了2025年初,它的出口量已经达到25万辆,靠这些出口就赚了262亿营收。换句话说,卖出每4辆车里,就有近1辆是在国外卖的,这样的海外占比在国内车企里真少见。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辉煌的成绩背后,其实藏着奇瑞二十多年来一波三折的上市历程。比起最终成功敲钟的那一刻,这一路走来的坎坷或许更值得细细回味。
奇瑞的上市之路,简直就是中国车企突破重围的“持久战”,一路走得磕磕绊绊。早在2004年,奇瑞就开始准备上市,所有程序都在稳步推进,可谁想到,因与上汽之间的股权之争,上市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首次冲击成功未果,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奇瑞可没打算放弃上市的想法,2007年就又重新振作起来,打算再搞一次。可谁知道,好像老天总喜欢开玩笑,这次刚刚有点希望,又遇上了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一下子变得惨得不得了,奇瑞的上市梦又一次碎了,第二次尝试也没成功。
到了2016年,奇瑞换个角度思考,打算通过接手海螺型材来实现借壳上市。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回稳妥不少,可谁想到,最后因为被判定没有新能源造车的资质,这个计划又嘎然而止,第三次的上市尝试还是没成功。
连续的挫折并没有击倒奇瑞,反倒让它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奇瑞下定决心要在新能源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到2017年,奇瑞推出了他们的新能源汽车,这款车一上市就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那时候,奇瑞给这款车定的年度销量目标是3万辆,可到年底,实际卖出了36882辆,远远超过预期,也因此在2017年的微型电动车市场上成了“焦点车”。
这次首次亮相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奇瑞更坚定了在新能源领域深耕的信念,也开始加大力度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当中。直到解决了产品方面的问题,2022年,奇瑞又启动了IPO的程序,但没成想,股权结构里的一些复杂问题又成为了上市路上的“绊脚石”。原来在2018年,奇瑞引入了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方,结果让股东的股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导致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到2025年,情况出现了转机。随着股权关系的理顺和业绩的突飞猛进,控股方在2025年1月推动了股权的下沉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举措彻底突破了股权层面的“最后一公里”,为奇瑞的上市铺平了道路。今年二月,奇瑞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次终于成功了!
上市之后,奇瑞的表现真叫一个令人振奋。在全球前二十大车企中,它的业绩增长速度最高,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全球销量都突破了30%。最终,奇瑞每股定价30.75港元,筹集了91.4亿港元,市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认购反应极其火爆,超额认购达238倍,创出了2025年港股新股认购的最高纪录。这一长达21年的上市之路算是终于走到头了,而这个“门票”也帮它顺利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门。看到这情景,从青丝变成白发的尹同跃,经过漫长岁月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激动得掉泪也算合情合理。
要说尹同跃和奇瑞的故事,那得追溯到1980年。那会儿他眼光挺独到,报考了安徽工学院的汽车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一汽干活。按理说,他本该在一汽干到退休稳稳当当,但到1996年,安徽推行了“951工程”,尹同跃响应家乡的号召,果断回到故乡,怀揣着“造中国人自己的车”的梦想,开启了创业之旅。
刚开始搞汽车的时候,条件真是差得不得了,尹同跃的生产场地就几间破破烂烂的小草房。夏天再热,也挡不住他对造车的热情;冬天再冷,也动摇不了他的信念。尹同跃和团队齐心协力,描绘着奇瑞的宏伟愿景。起步阶段,他买了不少英国的二手发动机,为了确保点火成功,还花了不少钱请外籍工程师帮忙调试。不过没想到,这些二手设备都锈蚀得厉害,外籍工程师还比较漫不经心,试了一次又一次,却总是失败收场。
危急时刻,尹同跃果断做出决定,换掉了外国工程师,亲自带队奋战在一线。那段时间,他们日以继夜,专注于攻克发动机安装上的难题。经过不断努力,到1999年4月27日,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终于成功下线。点火的一瞬间,发动机“轰”地一声开启了,汽车的“心脏”开始跳动。这一突破,终于让尹同跃的造车梦想变成了现实。
随着新能源车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虽然电动汽车既方便又省钱,但续航能力一直被认为是硬伤。到了2023年,新能源的浪潮高涨,尹同跃带领团队攻关,研发出了一项独具特色的混合动力技术。在油满电满进行的极限测试中,奇瑞“风云”系列车型表现得淋漓尽致,续航里程达到了1624公里!这项混动技术让奇瑞的市场表现超出预期,强势宣布自己重新站回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在技术攻关方面,尹同跃始终保持投入,带领团队研制出 9 款“中华芯” 十佳发动机,技术实力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他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走得很早。早在2001年,奇瑞的首批风云轿车就驶向中东,正式开启出口的大门。接下来几年,奇瑞的出口量不断攀升,据统计,当时奇瑞汽车的出口已达到9.2万辆,几乎占到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一半。到了2024年,奇瑞汽车的出口成绩非常亮眼,中国每卖出五辆车,就有一辆是“奇瑞制造”。一直保持低调的奇瑞,其实早已“埋头发大财”许久了。
可是呢,虽然奇瑞的表现挺抢眼的,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不能不提。据业内人士分析,奇瑞内部还存在不少结构性挑战,比如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动作略慢,整体毛利率偏低;再加上高端品牌的销量有所下降,市场溢价能力也跟不上,这些问题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财务压力倒是挺明显的。从招股书上看,奇瑞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从2022年的93%降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89%,但这个数字还比大部分同行高出不少,财务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高端市场上,奇瑞的表现其实有点跟不上节奏。比如说,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啊,2025年1月至8月的销量跟去年同期比下降了3.84%,就连星途的主要车型到8月的销量也才115台,这样的业绩真是挺令人失望的。长久以来,奇瑞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结果这一标签反倒成了限制,阻碍了它向高端市场迈进的步伐,品牌升级的事情,确实刻不容缓。
奇瑞的盈利格局也出了点问题,出现了失衡的迹象。2025年前一季度,他家的毛利率才12.4%,比起去年同期的13.5%还在持续下降,而且,跟比亚迪20.1%的毛利率相比,差距还挺明显。要提升盈利水平,还得努力。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奇瑞的销量主要还靠燃油车支撑,虽然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明显赶不上整个行业的节奏,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24年,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是58.36万辆,比去年翻了一番多,这个增速看起来不错,可比起比亚迪400万辆的销量差距,实在是差的远呢。这一下,让奇瑞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幸亏这次上市募集的资金,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奇瑞缓解一些目前的难题,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出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按照计划,奇瑞打算把大约60%的募集款用在研发上,预计到2025年,会推出不少新车型,涵盖燃油车和电动车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产品线。
在海外市场方面,奇瑞打算把募集到的资金的20%用来拓展国际业务。企业走向全球已成为不少车企达到一定规模后不可避免的路径,奇瑞希望通过国际布局,不仅能减少贸易限制带来的影响,还能更有效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它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奇瑞除了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外,也打算在品牌塑造方面下苦功夫,特别是通过技术输出来重塑品牌价值,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果奇瑞能把资本市场的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新能源和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它或许能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取得更大的突破。
现在对于奇瑞来说,成功上市不过是长途跋涉的开端,接下来还有不少难题等着它去应对。这事儿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观点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有网友为奇瑞感到高兴:“奇瑞真是不容易啊,花了21年才终于上市,现在终于迎来了爆发,看到它走到这一步,真为它高兴!希望以后在新能源方面能越做越棒,搞出更多好的车。”
有网友态度更为理智:“奇瑞现在表现挺不错的,不过高端化道路和新能源转型的问题还是得放在心上。星途的销量下滑太明显了,要是不及时应对,将来市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有的网友对奇瑞的未来表示看好:“奇瑞的技术底蕴一直都很扎实,这次上市募资要是能全力投入研发,一定能取得更大突破。而且在海外市场表现不错,这也是个不小的优势。”
也有人担心竞争的压力:“现如今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比亚迪、特斯拉都实力不凡,要奇瑞想在这圈子里突围,得拿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品,否则就容易被甩在后头。”
其实,奇瑞走过的21年,是一段不短的长跑,不仅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拼搏精神,也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轨迹。从最开始的艰难制造,到如今在资本市场逐渐崭露头角,奇瑞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创新才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关键动力。虽然未来还会遇到不少难题,但只要奇瑞坚持技术立身的初心,持续优化产品和品牌,一定能在汽车行业的变革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毕竟,推动中国汽车崛起,还得需要像奇瑞这样有底气的老牌车企,靠着执着与实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汽车的硬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