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 模型:让汽车 “看懂场景、预判行为”
传统辅助驾驶依赖单一传感器的 “即时识别”,比如摄像头看到行人后才开始反应。而 VLA 模型的突破在于 “融合视觉感知、语义理解和行为预测”,让车辆像人类驾驶员一样 “思考”:先看懂周围环境(有没有遮挡物、路边有没有停着车),再预判可能出现的危险(会不会有人从车后冲出来、车门会不会突然打开),最后提前做好准备(减速、鸣笛、制动)。
这套模型的 “大脑” 是全新小鹏 P7 搭载的三颗图灵 AI 芯片,2250Tops 的有效算力(相当于高通骁龙 8295 的 26 倍)支撑其每秒处理 1000 帧图像数据和 50 组环境参数。通过车规级 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协同感知,VLA 模型能构建 360 度无死角的 “环境语义地图”,不仅识别物体(行人、车辆、障碍物),还能标注其属性(行人是否在看手机、车辆是否熄火、车门是否有打开趋势)。
预判 “鬼探头”:从 “看到人” 到 “猜到会有人”
系统首先会识别所有可能藏人的 “潜在遮挡物”,并根据其高度、距离、形状打分:公交车站(遮挡面积大、人流量多)风险等级 5 星;路边 parked 的 SUV(车身高、驾驶员视野盲区大)风险等级 4 星;低矮的路障(遮挡面积小)风险等级 2 星。当车辆接近 5 星风险区域时,VLA 模型会在距离 100 米处就开始 “预警减速”,将车速从 60km/h 降至 40km/h,同时调整制动系统至 “待命状态”,刹车片与制动盘的间隙缩小至 0.1 毫米,确保需要时能瞬间发力。
更智能的是其 “动态风险评估”。比如检测到公交车刚开门,有乘客下车走向马路,VLA 模型会预判 “可能有更多人跟随”,立即触发 “双闪警示 + 持续减速”,即使此时还没人进入车道。实测显示,在模拟公交车站 “鬼探头” 场景中,传统系统平均在距离行人 30 米时开始制动,最终制动距离 25 米;而 VLA 模型在距离 50 米时就开始减速,接近至 20 米时已将车速降至 20km/h,轻松避免碰撞。
防御 “开门杀”:从 “看到门开” 到 “预判会开门”
“开门杀” 的核心是 “车门打开瞬间与过往车辆的时间差太短”,传统系统往往在车门打开后才反应,此时制动已来不及。VLA 模型通过 “车辆状态分析 + 人体动作识别”,提前 2 秒预判车门是否会打开。
当车辆经过路边 parked 的车辆时,系统会重点观察:车辆是否熄火(通过排气管、仪表盘灯光判断)、驾驶位车门把手是否被触碰(红外传感器检测)、车内人员是否有侧身动作(摄像头识别肢体姿态)。如果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VLA 模型会判定 “车门 10 秒内可能打开”,立即采取措施:首先在 87 英寸 AR-HUD 上投射红色警示框圈住该车,提醒驾驶员注意;同时自动减速,将与该车的横向距离保持在 1.5 米以上(安全距离);若检测到车门开始打开,会立即鸣笛警示并施加轻度制动,将车速降至 30km/h 以下。
与整车系统的 “协同避险”
VLA 模型的预判需要整车系统的快速响应配合,全新小鹏 P7 的超跑级操控硬件为此提供了支撑。前全铝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配合双腔空气弹簧,能在 VLA 模型发出预警时,0.3 秒内调整悬架刚度,减少紧急制动时的车身俯仰;中置电驱布局带来的 50:50 前后轴荷比,让制动时的车身姿态更稳定,避免侧滑。
制动系统的响应同样关键,Brembo 卡钳配合电驱制动增强技术,在 VLA 模型预判到风险时,能实现 “0.1 秒制动介入”,比传统液压制动快 30%。20 脚连续制动无热衰的性能,确保即使多次预判触发制动,系统仍能保持稳定。
21.98 万:安全体验的 “越级平等”
过去,能预判 “鬼探头”“开门杀” 的系统多配备在 50 万以上车型,且准确率不足 60%。全新小鹏 P7 以 21.98 万的起售价,将 VLA 模型的预判准确率提升至 92%,让普通用户也能享受 “未雨绸缪” 的安全感。这种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减少事故,更在于改变驾驶心态 —— 当驾驶员知道车辆能提前预判风险,会更从容自信,长途驾驶的疲劳感也会大幅降低。
全新小鹏 P7 的 VLA 模型通过 “看懂场景、预判行为、协同避险”,将智能安全从 “被动应对” 升级为 “主动预防”,尤其在 “鬼探头”“开门杀” 等高发场景中展现出超越传统系统的优势。它与整车的智能算力、操控性能、续航能力结合,构建了一套 “预判 - 准备 - 执行” 的完整安全闭环。
你在驾驶中遇到过 “鬼探头” 或 “开门杀” 的惊险瞬间吗?你觉得 VLA 模型在哪些场景下最实用(比如学校周边、商业区、小区门口)?如果可以给这套系统加一个功能,你希望它能预判哪种风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