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期至2027年,车企“价格战”再升级?

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期至2027年,车企“价格战”再升级?-有驾
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期至2027年,车企“价格战”再升级?-有驾
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期至2027年,车企“价格战”再升级?-有驾

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其中2024-2025年全额免征,2026-2027年减半征收。这一政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更在车企竞争格局中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新一轮“价格战”升级。政策红利与市场博弈交织,车企正通过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战略调整,争夺新能源市场主导权。

政策延续:价格战的“催化剂”

购置税减免政策通过分阶段退坡机制,直接影响了车企的定价策略。以一辆售价35万元的新能源乘用车为例,2025年购车可享受约3万元购置税减免,而2026年购车则需缴纳约1.6万元。这种成本差异促使消费者提前购车,短期内刺激市场需求,但长期来看,政策退坡压力倒逼车企通过降价维持竞争力。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响应:比亚迪推出“油电同价”策略,旗下海鸥、海豚等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特斯拉则通过FSD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迭代,提升产品附加值,缓解价格战对销量的影响。

成本博弈:技术降本与供应链整合

价格战的底层逻辑是成本控制。头部车企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与技术迭代,构建成本优势。比亚迪通过自研电池技术,将电池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80%,并推出第五代DM技术,综合续航突破1300公里。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进入预量产阶段,计划港股募资40-50亿美元用于匈牙利工厂建设,进一步摊薄电池成本。与此同时,车企通过金融补贴转移价格压力:长城、吉利等品牌推出“五年免息”政策,新能源车金融补贴占比达车价8%,将价格战转化为金融战。这种策略既降低了消费者购车门槛,又通过分期付款锁定长期客户。

市场分化:技术实力与资金链的“生死线”

价格战升级加速了市场分化。技术实力弱、资金链紧张的车企面临生存危机,而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迭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突破50%,通用汽车宣布重组道朗格进口业务,优化在华运营,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的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车企通过差异化竞争规避价格战:蔚来计划在2025年推出多款纯电车型,聚焦高端市场;理想汽车则通过增程式技术路线,在续航与补能效率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政策导向: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

尽管价格战短期内推动销量增长,但政策导向已转向高质量发展。2025年政策细则明确设置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30万元上限,续航里程要求提升至200公里,并明确换电车型电池价格不计入计税基础。这些细则既保障了主流消费群体利益,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车企需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服务与生态的全面竞争。例如,华为通过ADS 3.0智驾系统与车企合作,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宁德时代与车企共建换电网络,探索电池资产运营新模式。

未来展望:价格战与价值战的平衡术

2025-2027年,新能源车市场将呈现“价格战与价值战并存”的格局。车企需在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突破降低硬件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智能驾驶、换电服务等软性价值提升产品溢价。政策退坡期结束后,市场将进入“后补贴时代”,车企的竞争力将更多取决于技术储备、品牌影响力与用户运营能力。

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延期至2027年,既是政策红利,也是市场考验。车企需在价格战的硝烟中,找到技术降本与价值升级的突破口,方能在新能源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