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余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举着“虚假宣传”的标语,在北京某交付中心门口维权。而在维权群中,要求退车的超过300人。
他们曾是被“为发烧而生”感召的忠实用户,如今却因一块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盖板与品牌对立。这场风波揭开的不只是产品宣传争议,更是中国造车新势力野蛮生长背后的系统性风险。
车主拆解车辆后发现,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过是挖孔盖板加塑料支架,与发布会上宣称的“双风道散热”“内部结构改造”严重不符。
雷军曾在直播中强调“不能只改外观”,官方宣传也多次使用“完全复刻原型车”、“支持轮毂散热”等表述,这些信息共同构建了消费者对技术升级的期待。
但现实证明,所谓“风道”既无实质结构支撑,也未实现宣称的散热效能。
值得警惕的是销售话术的诱导性。销售人员以“后期无法改装”强化稀缺性,官方在用户质疑后紧急开放改配通道,这些操作形成闭环营销,让消费者为“技术幻想”支付溢价。当4.2万元选装件的真实价值缩水至2000元积分补偿时,信任危机已不可避免。
5月7日晚,小米提出的补偿方案——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30周、赠送价值2000元积分——暴露了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的逻辑冲突。用数码产品的“积分补偿”解决汽车消费纠纷,如同用软件更新修复硬件缺陷。
这种错位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特性的误判:消费者可以容忍手机系统卡顿,但绝不会接受涉及安全的核心部件宣传造假。
雷军称“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刻”,恰恰印证了新势力的生存悖论。为抢占市场,小米SU7 Ultra从发布到锁单破万仅用两个月,但3月自燃事故与此次维权事件,暴露出速度与质量之间的致命失衡。当“六个月量产”的互联网速度撞上汽车产业“十年验证”的安全标准,任何技术瑕疵都可能演变成品牌危机。
奇瑞董事长的质疑点破了行业病灶:“成立6年的企业能造车”本身就在挑战制造业规律。传统车企用三十年建立的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体系,正被新势力压缩成“PPT创新+流量营销”的速成模式。小米宣传中“地表最快量产车”、“赛道级散热”等术语,本质上是用营销话术填补技术短板的危险游戏。
这场争议最深刻的警示在于:汽车不是电子消费品。新势力用“重新定义行业”的叙事收割市场红利时,也必须承受更严苛的审视。消费者为“技术平权”故事支付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品牌的无条件信任。一旦发现宣传注水,反噬力度将远超手机行业的“参数争议”。
维权群内300人的退车诉求与破万的锁单数据,构成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魔幻图景。当资本催熟的“造车神话”进入落地阶段,所有被流量掩盖的隐患都将浮出水面。小米的困境不过是缩影:用互联网打法改造制造业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营销反噬”与“质量失控”的双重陷阱。
行业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消费者掀开机盖查验的不仅是零部件,更是新势力车企的诚意与底线。那些试图用话术绕开技术攻坚的企业终将发现:
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从未改变——安全与信任,永远是比流量更硬的通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