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5180辆遭遇滑铁卢,雷军承认创业生涯艰难时刻

小米SU7最近似乎撞上了“滑铁卢”。

之前,大家还捧着雷军,说他是“天选打工人”,惊叹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

结果呢?

小米汽车销量5180辆遭遇滑铁卢,雷军承认创业生涯艰难时刻-有驾

上个礼拜(5月5日至5月11日)的销量一出炉,定睛一看,5180辆,非但没能乘胜追击,反倒比前个礼拜掉了链子,还被“理零问鹏”们摁在地上摩擦,堪堪垫底第五。

先是SU7 Ultra版本整了个幺蛾子,更新了个“竞技模式”,束缚动力,车主们瞬间引爆,感觉被官方“反噬”了。

更有人火眼金睛,发现Ultra版的碳纤维引擎盖,压根不透气,摆明是虚张声势。

逼得小米赶紧紧急叫停推送,又是亡羊补牢改配置,又是赔礼道歉送积分,这才勉强压下民怨沸腾。

雷军自己都坦言,近来一个多月是他创业生涯里最熬鹰的时刻。

这事儿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小米汽车确有两把刷子,甫一登场便能搅动一池春水。

另一方面,稍有蛛丝马迹,就被置于显微镜下,压力值爆表。

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乾坤?

先聊销量。

5180辆这个数字,乍一听还凑合,可跟理想、零跑、问界、小鹏一比,确实矮了一截。

而且,这还是在小米SU7热度最盛的时候。

这就抛出一个诘问:小米汽车的产能,莫不是徒有其表?

早前就有风声,小米为了锱铢必较地抠细节,放缓了生产节奏。

可关键在于,消费者等的起吗?

汽车这玩意儿,晾的时间太长,那股子新鲜劲儿就散了。

再说说SU7 Ultra这茬事。

“竞技模式”锁死动力,这波操作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您琢磨琢磨,Ultra版本本就是顶配,主打一个性能怪兽。

你阉割它干嘛?

小米汽车销量5180辆遭遇滑铁卢,雷军承认创业生涯艰难时刻-有驾

这不是自扇耳光吗?

更扎心的是,碳纤维引擎盖不通风,这要是坐实了,那就是明火执仗地欺诈。

小米的回应倒也迅雷不及掩耳,又是紧急刹车暂停推送,又是赔偿安抚。

但消费者心里难免膈应:你是不是真拿我们当水鱼宰?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小米经验尚浅”时,是否忽视了更加根深蒂固的症结?

造车,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砌硬件、玩转营销。

它牵涉到供应链的运筹帷幄、生产制造的精益求精、品控的严防死守、售后服务的体贴入微等等,任何一个关节出了纰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米之前是玩手机的,纵然积攒了不少家底,但在汽车领域,终归是个雏儿。

更何况,小米汽车的扶摇直上,很大程度上仰仗“米粉”的鼎力支持。

他们对小米抱有极高的期许,也甘愿为小米慷慨解囊。

然而,这种支持是有前提的:你不能让他们寒心。

一旦让他们觉察到你变味了,不再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了,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抽身离去。

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造车新势力,单靠花拳绣腿是行不通的。

产品硬实力、用户好评率,才是金科玉律。

你得真正把用户捧在手心里,而不是把他们视作流量密码,当成予取予求的提款机。

不然,就算你一时风光无限,也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作尘埃。

眼下的小米,恰似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跌跟头是家常便饭。

但关键在于,跌倒了之后,能不能痛定思痛,拍拍屁股站起来,重新上路。

雷军说他最近如坐针毡,我信。

但困境,亦是涅槃的契机。

蓦然回首,SU7的这场风波,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小米汽车的优势,也暴露出它的短板。

它警醒着小米,也警醒着所有造车新军: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