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可谓风头正劲,雷军喜提交付量新高,媒体和用户也是一片叫好声。但风光背后,始终有些小插曲让人不禁皱眉。最近,关于小米汽车购车流程中的“霸王条款”争议就颇为热烈。归根结底——买辆十几二十万的车,没见到实物就得先把钱全付了,这听上去比相亲先交彩礼还要刺激。难怪消费者会炸了锅。
来看几个典型案例。2024年底起,社交平台上便不断出现用户对小米汽车支付尾款环节的吐槽。有的下完定金后,被销售要求提前付清尾款,否则定金不退;有的在车辆还要等数月下线的状态,被连环催款,甚至被警告再不付钱就算违约。还有人称自己还没验车、车都没出厂,就收到“最后通牒”:马上付清,否则重头再来、定金拜拜……这一系列操作,如果不是亲历,恐怕只能在智商税培训课堂上听说。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客服的态度似乎也是“高深莫测”。一方面,他们承认确实存在“车辆下线后立即通知支付尾款”的流程,另一方面,对于“能否先验车后付款”这个关乎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却闪烁其词。对于那些反映被要求“车辆未下线就付款”的“极端案例”,客服则“以专员通知为准”,意思简单明了:一切听安排,出现什么幺蛾子我们也不反对。至于万一你送钱给了,再看车发现有质量问题怎么办?客服的解释依然理智——“提车时可以现场检查”,后续问题再议。换句话说,流程明面上似乎合规,但对消费者来说,风险全自担。
关键条款也赤裸裸地写在购车协议中:“自收到付款通知之日起7日内需支付全部余款,逾期构成违约,定金不退。”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根本就是“霸王条款”,不同意就买不了车,签字画押是购车的唯一通行证。即便小米曾在《小米SU7答网友问》中说过支持交车时付尾款,可实际操作里,消费者好像没有选择权。
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杭州某买家2024年4月下单,缴了5000元定金,本预计7月就能拿车。等着等着,到了12月,小米通知其因“工厂备料需求”需在7内付尾款,否则订单作废。付款后呢?等待期又延至2025年4月,白交钱白瞎心,甚至得重新排队。最后实在忍不住,按流程退了款,满腔怒火变会员积分。还有用户在网络曝光被强行催尾款,结果小米的客服态度一夜反转,从“不退定金”到“保留订单”——嘴硬不过网友,还是网络有力量。
更讽刺的是,行业内标杆车企几乎都不会让如此“先交钱后验车”成为铁律。无论是特斯拉、蔚来,还是比亚迪、吉利,基本都以“车辆到店”为付款最低标准。首付、验车、交钱,流程井然有序,总不会让消费者干等数月,钱早已付出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提车。
小米汽车为何要死磕“先付款再验车”这一步?一方面,快速爬坡抢市场份额确实迫在眉睫。订单如潮,资金回流是硬道理;但另一方面,购车又非买大葱,消费者吃不了亏也不想被当冤大头。毕竟买车不是抢限时秒杀,图个痛快完事,谁都希望花大钱买明白、买踏实。
这里其实考验的是品牌的长远眼光。为了短期交付和流水,得罪早期用户值得吗?说到底,如今信息透明,哪家车企敢暗箱操作,第二天就上热搜。小米要想在激烈的新势力大战里走得更稳,优化流程、保障消费者权益,比花钱营销更管用。
如何改进?说白了很简单——把验车权还给用户,把交易中最关键的“信任”落到实处。购车协议里不能只写厂方利益,必须明确“车辆到店、用户验车满意后付尾款”;APP上要突出付款节点,售后要做到有问必回。这才是大企业的担当,否则,再亮的交付成绩都只是熊熊烟花,过眼即散。
最后,汽车是高价值消费品,消费者希望是“先验车再付款“,没毛病。如果小米真想做大做好,这道理不该听不明白。一点瑕疵不足以毁掉一辆车,但如果持续无视用户声音,再漂亮的市场曲线也难以善终。消费者,永远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他们手里那一笔笔尾款,就是你品牌最有力的奖章与警钟。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