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风云变幻,价格猛降、产品迭代速度堪比抢购秒杀。各家厂商竞争白热化,为争取一席之地不断让利,这让本就摇摆不定的购车大军愈发纠结。是选纯电,还是插混,抑或增程?纯电担心续航,电量一空,立马变“地表最强步行者”;插混增程虽可油可电,但续航也短、充电又慢,日常体验堪称鸡肋。如此“两难”,也难怪许多人整天围观比价,却始终按兵不动。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会等的人终究会有好果子吃。实际上,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若干突破已经隐隐约约冒头,预示着未来两三年即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今明两年不过是酝酿期,属于“耐心者的红利”,如果你能按捺住买车的冲动,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会飞”的奇迹。详细说来,以下三大变革足以让新能源车圈焕然一新:
一、固态电池拉开序幕
过去,电池始终是新能源汽车的“阿喀琉斯之踵”:能量密度捉襟见肘、充电速度慢如蜗牛、偶尔还爱爆个小炸。然而,从目前电池厂商及各大车企的口风来看,2026年前后将是国产固态电池正式登陆的关口。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先驱企业已经摩拳擦掌,纷纷亮相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还有车企高调宣称,新车明年就要搭载半固态。市场一旦开卷,技术内卷速度必然是“地表最强”。
固态电池究竟有多牛?数据显示,能量密度翻番是起步,轻松续航超1000公里,十分钟内满血复活不再是玄学。此外,安全性大大增强,说“电池火灾”几乎绝迹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业内主流观点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不会让整车价格飞天。新技术终归是要普及的,买得起才是硬道理。这意味着,未来纯电车型对于续航焦虑大概率一举终结,购车者少了最大心病。
二、大电池插混与增程登场
说到插混增程,过去的主流产品有一大槽点:电池容量太小,纯电续航短得尴尬。充一次电光跑几十公里,每天不是在充电就是在焦虑。这样一来,原本想要两全其美,结果成了两头受限,最终不少用户疑惑:这不是买了个四不像?
可今年风向已然转换。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批“加大号电池”的插混增程新品,动辄六十多度甚至七十度电池,纯电续航逼近400公里,6C充电速率也不再罕见。以小鹏汽车为例,他们已放话:即将面世的插混增程车型,纯电续航能到430公里。这样一来,日常通勤、短途出游完全电驱,只有在超长距离或无桩可用极端情况下才启动发动机,真正实现“电为主、油为辅”。这种形态的产品,才是增程/插混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安全标准倒逼电池升级
购新能源车,很多人最害怕什么?电池寿命短,火灾风险高,一出事不是小修小补,是大换特换。此前一旦电池撑不住,轻者钱包大出血,重则人身安全都成悬念。为此,有人打趣,买电车就像买彩票:“中大奖”意味着电池无忧,万一踩雷,哭都来不及。
不过,这样的时代即将终结。今年4月新颁布的《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明确2026年7月1日起,全国在售车型、电池都必须执行“不起火、不爆炸”的红线标准。说白了,日后任何意外,车企和电池厂商都将被重点追责,安全性将成为行业头上的紧箍咒,也是厂商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生死线”。强监管之下,技术方和车企必然升级产品,安全表现全面跃升,用户的“心理阴影面积”将明显缩小。
综上,2024年只是新能源汽车洗牌的前夜。明后年不论是哪一类电车,都将在续航、安全、体验等维度大进化。会等的人不是没选择,而是等市场、技术和法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之后,用更理性、更安全的方式入场。因此,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今年大可不必匆忙出手。下个阶段,新能源车市场注定会迎来一场开挂级别的变革。说不定,等你再出场买车,不止是“既要、又要、还要”,还可能成为朋友圈的时代弄潮儿。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