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

1984年10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上海和德国大众签下合资合同,上海大众自此成立,车间里5200多个零件,工人们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对照德国标准,方向盘验收标准国内4项,德国104项,巨大的差距摆在每个人面前,没人能轻松跨过去。

彼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引进还只停留在口号上,市场换技术的国策刚刚落地——上海成了第一个敢试水的城市,桑塔纳成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全部汽车幻想,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深更宽。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几年后,东北的长春也起了波澜,一汽和克莱斯勒的谈判被价格卡住了脖子,进退两难时,大众CEO哈恩带着奥迪100技术来了,这一出“雪中送炭”,直接把大众的第二个重要砝码放在了中国的棋盘上。

1995年,奥迪正式入股一汽大众,长春的工人们开始摸着奥迪的图纸造车,南北大众的对立局面越来越清晰,上海和长春都想证明自己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

2003年,上海大众年销量冲到40万辆,气势如虹,结果两年后就跌到30万辆以内,车老了、技术跟不上了,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容不得半点迟疑。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大众给上海大众第五代帕萨特的生产权,让它风光一时,转头又把技术更先进的第六代帕萨特(迈腾)交给了一汽大众,上海只能把旧平台改良成领驭,追赶五年才算勉强拉回差距,这种你追我赶的博弈,一直在持续。

大众的平衡术玩的极致,看到上海大众被拉下风,干脆让它引进斯柯达,2012年斯柯达销量23.5万辆,但一汽有奥迪撑腰,上海心里不痛快,2016年上汽推出辉昂,试图冲击高端,可惜奥迪的光环在市场面前还是难以撼动。

2016年,“上汽大众要引入奥迪”的消息传出来,一汽大众的奥迪经销商集体抗议,停止提车,谁都不肯让步,这场利益之争最后逼得大众、一汽、上汽三方重新坐下谈判,2025年之前,所有奥迪新车只能用一汽售后渠道,南北大众的斗争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2020年,一汽和奥迪又合资成立新能源公司,专门造纯电动车,2025年奥迪和上汽智己合作新品牌,新能源市场的对抗其实刚刚开始,南北大众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因合约增多而变得简单。

每一次权力天平的倾斜,都能看到大众在背后悄然调控,给一方甜头,马上又给另一方塞个砝码,目的不是让谁独大,而是让竞争持续下去,只有斗争,才能保证大众集团中国市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表面上看,南北大众是对手,产品、平台、市场定位针锋相对,实则合作也没落下,研发、供应链深度协同,降低了整体成本,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长期博弈。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中国汽车工业这些年能从零到有,靠的不只是技术引进,更是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工人的拼命付出,德国人带来了标准和体系,中国人用勤奋和韧性把它们变成现实,短短几十年走出了追赶与超越的路。

但每一个阶段性胜利背后,都有没说出口的隐忧,合资模式下,核心技术、品牌话语权依然捏在外方手里,国产化率的提升背后,技术壁垒和专利壁垒依然难以彻底撼动。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2025年,新能源、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中国品牌在新赛道上跑得越来越快,南北大众的老矛盾还在,但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追赶者”,而是越来越有底气的“对手”。

回头看,1984年那场合约签订,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破冰一击,破局者是德国大众,真正让这场局势变得复杂起来的,是中国市场的成长速度——没有谁能预料到,三十年后局势会变成今天这样。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现实比剧本更精彩,上海和长春、德国和中国,都在这场棋局里反复博弈,合作与竞争早已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每个人都在其中找自己的出路。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是市场、政策、技术、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无数工人与管理者数十年摸索、试错、坚持的,合资不再是唯一出路,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才是下一个主战场。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一纸合约能决定什么,三十年后回头看,答案其实没人能说清楚,唯一确定的是,这场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新的篇章,已经在悄然翻开。

德国大众布局中国三十年,南北大战背后的权力棋局与中国汽车逆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